图书介绍

财政与金融【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财政与金融
  • 张国兴,张振江主编;郜俊钊,张丽华,牛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3609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财政金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财政与金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财政导论1

1.1财政概述1

1.1.1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1

1.1.2财政的涵义1

1.1.3财政的起源与发展3

1.1.4财政属性4

1.2公共财政理论6

1.2.1社会公共需要6

1.2.2公共物品7

1.2.3市场失灵7

1.2.4财政的必要性8

1.2.5公共财政9

1.2.6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10

1.3财政的职能12

1.3.1财政职能的一般表述12

1.3.2资源配置职能12

1.3.3公平分配职能13

1.3.4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14

第2章 财政支出16

2.1财政支出的分类16

2.1.1财政支出的含义16

2.1.2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内容16

2.2财政支出的原则21

2.2.1量入为出、收支结合的原则21

2.2.2统筹兼顾优化支出结构原则22

2.2.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23

2.3财政支出的规模24

2.3.1财政支出规模及其衡量指标24

2.3.2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25

2.3.3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27

2.3.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29

2.4财政支出效益31

2.4.1财政支出效益概念31

2.4.2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32

2.4.3财政支出效益分析32

第3章 购买性支出38

3.1购买性支出概述38

3.1.1购买性支出的性质38

3.1.2购买性支出在国民经济中作用38

3.2财政投资性支出39

3.2.1财政投资性支出概述39

3.2.2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41

3.2.3财政支农投资48

3.2.4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51

3.3社会消费性支出53

3.3.1社会消费性支出概述53

3.3.2行政管理支出53

3.3.3国防支出54

3.3.4教育支出56

3.3.5科学技术支出59

3.3.6其他支出61

第4章 转移性支出62

4.1财政补贴62

4.1.1财政补贴的含义及特征62

4.1.2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62

4.1.3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63

4.1.4我国的财政补贴概况64

4.2社会保障支出67

4.2.1社会保障的功能与政府责任68

4.2.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69

4.2.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主要模式69

4.2.4社会保障的内容70

4.2.5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75

4.3税式支出77

4.3.1税式支出的概念77

4.3.2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77

4.3.3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79

4.3.4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演进和发展80

第5章 财政收入82

5.1财政收入的形式及原则82

5.1.1财政收入的意义82

5.1.2财政收入的形式82

5.1.3财政收入的分类83

5.1.4财政收入的原则83

5.2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84

5.2.1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84

5.2.2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85

5.2.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86

5.2.4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86

5.3财政收入规模分析87

5.3.1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87

5.3.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87

第6章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90

6.1税收原理90

6.1.1税收的概念及术语90

6.1.2税收的分类93

6.1.3税负的转嫁与归宿94

6.1.4税收的公平与效率96

6.1.5税收的效应97

6.2税收制度99

6.2.1税收制度的组成和发展99

6.2.2商品课税101

6.2.3所得课税109

第7章 国际税收120

7.1国际税收概述120

7.1.1国际税收的含义120

7.1.2国际税收的本质120

7.1.3国际税收与相关税收范畴的关系121

7.1.4国际税收问题的产生121

7.1.5国际税收的发展趋势122

7.2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123

7.2.1国际重复征税的含义123

7.2.2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一般方式124

7.2.3避免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124

7.3国际避税与反避税126

7.3.1国际避税的概念126

7.3.2国际避税的成因126

7.3.3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127

7.3.4国际避税的危害128

7.3.5反国际避税的措施129

7.4国际税收协定129

7.4.1国际税收协定及其分类129

7.4.2国际税收协定的作用130

7.4.3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131

7.4.4国际税收协定的签订132

第8章 公债133

8.1公债概述133

8.1.1公债及其由来133

8.1.2公债的分类135

8.1.3公债的功能137

8.1.4公债的负担138

8.2公债制度138

8.2.1公债的发行139

8.2.2公债的偿还142

8.2.3我国公债制度的发展历程143

8.3公债的经济效应144

8.3.1公债无害论与公债有害论的争论144

8.3.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析145

8.3.3公债的经济效应分析146

第9章 政府与国有企业间财政关系148

9.1政府投资概述148

9.1.1政府投资的概念148

9.1.2政府投资的原则148

9.1.3政府投资的职能148

9.1.4政府投资的范围149

9.1.5政府投资的评价150

9.2国有资产管理151

9.2.1国有资产的概念151

9.2.2国有资产分类151

9.2.3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153

9.2.4国有资产产权界定154

9.2.5国有资产产权登记155

9.3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156

9.3.1几个重要的重组概念156

9.3.2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涵义辨析160

9.4国有企业分配制度162

9.4.1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涵义162

9.4.2国有资产收益的概念162

9.4.3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163

9.4.4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164

第10章 政府预算167

10.1政府预算概述167

10.1.1政府预算的含义167

10.1.2政府预算的分类168

10.1.3政府预算的体系169

10.1.4政府预算的原则170

10.2国家预算法171

10.2.1国家预算法的含义171

10.2.2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172

10.2.3国家预算法的内容172

10.2.4我国《预算法》的修改175

10.3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176

10.3.1政府预算的编制176

10.3.2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177

10.3.3政府预算的执行178

10.3.4政府决算180

10.4政府非税收入180

10.4.1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180

10.4.2政府非税收入的内容181

10.4.3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183

10.4.4加强非税收管理的对策184

第11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186

11.1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概述186

11.1.1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及构成186

11.1.2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及意义186

11.1.3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187

11.1.4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88

11.1.5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190

11.2我国预算管理体制192

11.2.1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实质192

11.2.2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193

11.2.3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193

11.2.4预算管理体制类型的制约因素196

11.2.5预算管理体制的收支划分形式196

11.3中国分税制199

11.3.1分税制的理论基础199

11.3.2我国分税制的指导思想200

11.3.3我国实行分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根本原因201

11.3.4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02

11.3.5分税制的运行分析203

11.3.6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204

第12章 金融总论206

12.1概述206

12.1.1生活中的货币现象206

12.1.2货币流通207

12.2货币制度213

12.2.1货币的起源213

12.2.2货币的职能216

12.2.3货币制度的构成218

12.2.4人民币制度220

12.3信用221

12.3.1信用的基本问题221

12.3.2现代信用的活动基础223

12.3.3现代信用的形式224

12.4利息与利息率226

12.4.1利息226

12.4.2利息率226

12.4.3利息率的决定227

第13章 金融机构体系229

13.1金融体系的概述229

13.1.1金融体系的构成229

13.1.2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构成230

13.2我国的金融体系232

13.2.1中国人民银行233

13.2.2政策性银行234

13.2.3商业银行236

13.2.4非银行金融机构238

13.2.5保险公司及外资金融机构239

第14章 中央银行240

14.1概述240

14.1.1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240

14.1.2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241

14.2中央银行的监管243

14.2.1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243

14.2.2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245

14.2.3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246

第15章 商业银行业务249

15.1商业银行的概述249

15.1.1商业银行的类型249

15.1.2商业银行的组织251

15.1.3中国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253

15.2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253

15.2.1负债业务253

15.2.2其他负债业务255

15.3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255

15.3.1资产业务255

15.3.2我国的银行贷款257

15.3.3证券投资258

15.3.4租赁业务258

15.4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258

15.4.1中间业务258

15.4.2表外业务261

15.5金融创新262

15.5.1金融创新的必要性263

15.5.2金融创新的种类263

15.6经营原则与管理264

15.6.1经营原则264

15.6.2商业银行的管理265

第16章 金融市场268

16.1概述268

16.1.1金融市场的构成268

16.1.2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268

16.1.3金融市场的类型269

16.2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270

16.2.1金融工具270

16.2.2金融衍生工具274

16.3证券市场278

16.3.1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278

16.3.2新证券的发行279

16.3.3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279

16.3.4证券交易方式280

16.3.5证券的价格282

第17章 国际金融284

17.1国际收支284

17.1.1国际收支概念及构成项目284

17.1.2国际收支的调节288

17.2汇率289

17.2.1外汇289

17.2.2外汇市场293

17.2.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295

17.3国际金融体系296

17.3.1国际货币体系296

17.3.2国际金融组织297

17.3.3国际信用300

17.3.4金融的国际化303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304

18.1货币供给304

18.1.1货币供给的口径304

18.1.2货币供给的控制307

18.2货币的需求310

18.2.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310

18.2.2货币需求310

18.2.3货币供求的均衡314

第19章 通货膨胀321

19.1通货膨胀概述321

19.1.1通货膨胀的定义321

19.1.2通货膨胀的度量321

19.1.3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322

19.1.4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326

19.2通货膨胀的对策329

19.2.1传统的政策调节手段329

19.2.2其他对策329

19.2.3中国的通货膨胀对策330

19.2.4通货紧缩330

第20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333

20.1财政政策333

20.1.1财政政策的概念333

20.1.2财政政策的功能333

20.1.3财政政策的类型334

20.1.4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334

20.1.5财政政策效应337

20.2货币政策337

20.2.1货币政策的概念337

20.2.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337

20.2.3通货膨胀目标制338

20.2.4货币政策工具338

20.2.5货币政策效应341

20.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42

20.3.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342

20.3.2不同的政策组合344

第21章 金融财税电子化345

21.1相关技术介绍345

21.1.1网络安全技术研究345

21.1.2 ASP.NET简介347

21.1.3 B/S体系结构介绍347

21.1.4 SQL Server2005简介348

21.2金融电子化349

21.2.1我国金融电子化现状349

21.2.2金融电子化的风险分析351

21.2.3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354

21.2.4金融电子化风险的防范358

21.3财税电子化360

21.3.1电子税务的涵义360

21.3.2网络电子申报系统总体结构361

21.3.3电子申报系统的部分实现363

21.3.4有效促进财税电子化建设的措施365

21.3.5所取得的成效367

参考文献3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