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西改革开放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山西改革开放史
  • 秦文峰,苗长青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0391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20页
  • 文件大小:157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改革开放-历史-山西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西改革开放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的山西1

第一节政治1

一、行政区划1

二、政治体制2

三、政治发展5

第二节 经济5

一、工业6

二、农田水利建设11

三、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和现代化15

四、农村经济16

五、基础设施建设22

六、经济体制26

第三节 文化27

一、文学27

二、戏剧28

三、电影29

四、广播与电视30

五、图书与报刊31

六、书店与图书馆32

七、城乡文化娱乐生活33

第四节 社会35

一、户籍制度35

二、住房制度36

三、教育37

四、医疗卫生39

五、计划生育40

六、社会救助40

第二章 改革的兴起43

第一节 开辟新路44

一、传达、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44

二、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45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兴起47

一、全面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47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49

三、“专业户”、“重点户”的出现52

四、社队企业的改革与发展55

五、扶贫工作的开始57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58

一、山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58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59

三、经济责任制的实行60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61

第五节 农副产品购销价格的初步改革63

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63

二、提高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和给职工增加工资64

三、小宗农副土特产品和小商品实行议价收购和销售64

第六节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战略的确立和开始实施65

一、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65

二、山西能源基地战略的制定69

三、山西能源基地发展战略的开始实施71

第七节 旅游业的兴起73

一、山西的旅游资源与历史上山西的旅游活动73

二、旅游作为一项产业的兴起75

第八节 国家政权机关的变革77

一、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国家权力机构的调整77

二、从革委会到人民政府:政府机构的变迁78

第九节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78

一、立法工作的加强78

二、检察机关的重建79

三、律师制度的恢复79

四、公证制度的恢复80

第十节 纠正不正之风,拉开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序幕81

一、学习和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总则》81

二、查处农转非、招工等问题上的违纪案件82

三、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修建私房问题82

四、打击经济领域各种严重犯罪活动83

五、“关系牌”香烟事件及其处理84

第十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艺术86

一、“伤痕文学”的兴起86

二、电影的繁荣与衰落88

第三章 改革的全面展开89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91

一、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1

二、“两户”的大量涌现91

三、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发展93

四、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95

五、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6

六、粮食生产的起伏100

七、扶贫工作的大规模展开104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109

一、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09

二、横向经济联合的产生和发展110

三、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111

四、劳动制度的改革113

五、承包制的实行113

六、租赁制的实行115

七、股份制试点115

八、产权制度改革的起步116

第三节 宏观领域的改革116

一、利改税116

二、拨改贷117

三、缩小指令性计划118

四、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取消118

五、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120

六、外贸体制的改革121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应运而生122

一、个体工商业的迅猛发展122

二、私营企业应运而生125

第五节 改革的横向扩展126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起步126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起步128

第六节 对外开放的起步133

一、山西对外交往的历史133

二、山西对外开放的起步133

第七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加速建设139

一、从能源基地到能源重化工基地139

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141

第八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143

一、党的顾问委员会的设立145

二、将党委纪委改组为党的纪委147

三、进行市管县试点148

四、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的转变148

五、实行党政分开149

第九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151

一、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151

二、农民进城经商潮和机关人员“下海”潮152

三、交谊舞热和卡拉OK热152

第十节 文艺园地的日益繁荣153

一、纵情讴歌改革153

二、《强国梦》:影响巨大的山西报告文学154

三、大型民俗歌舞“黄河”三部曲155

四、戏剧体制的改革和民营剧团在广大农村的出现与活跃157

第四章 在治理整顿中前进158

第一节 治理整顿的开展158

一、通货膨胀和席卷全省的抢购风潮158

二、治理整顿的初步开展及其成效160

三、治理整顿的完成163

第二节 治理整顿期间的改革开放165

一、继续推进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165

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166

三、对外开放在艰难中推进166

第三节 治理整顿期间的经济建设168

一、国有企业开始陷入困境及搞活国有企业的努力168

二、粮食生产的起伏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169

三、个体私营经济的下滑和回升172

四、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初步开展175

第四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继续推进及其教训177

一、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继续推进及其成就177

二、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教训179

第五节 一批名牌产品的衰落181

一、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名牌扫描181

二、一大批山西名牌产品的相继衰落185

第六节 治理整顿期间的文学艺术187

一、威风锣鼓威震华夏187

二、电视的普及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89

第五章 新一轮改革大潮191

第一节 南巡春风吹拂三晋大地192

一、开展经济上新台阶大讨论192

二、制定《关于促进经济上新台阶的意见》194

二、“三个基础、四个重点”发展战略的提出196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197

一、砸“三铁”197

二、试行股份制199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00

第三节 农村改革205

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205

二、拍卖“四荒”使用权206

三、推行股份合作制207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12

第五节 科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与发展215

一、科技体制的深入改革和科研院所开始走向市场215

二、“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的实施217

三、高校开始实行上学交费制度和自谋职业制度217

四、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218

五、“希望工程”的实施219

第六节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221

第七节 走向小康224

一、农村小康建设的开始224

二、打响扶贫攻坚战227

三、乡镇企业的大发展228

第八节“三项建设”的开展231

一、以万家寨引黄、太旧路、阳城电厂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建设232

二、公路建设236

三、农田水利建设239

第九节 输煤输电并举新思路的提出和开始实施240

第十节 社会生活的变迁241

一、村落大迁移: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241

二、电话走进普通家庭241

第十一节 文学艺术的繁荣244

一、反腐小说的勃兴及其政治影响244

二、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和《昌晋源票号》245

第六章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47

第一节“三个基本”目标的确立和实施248

一、“三个基本”目标的确立248

二、实施“375”攻坚计划和国有企业基本走出困境252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实施258

四、“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完成和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264

五、山西农村小康建设的挫折与决战268

第二节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273

一、山西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274

二、山西传统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弊端275

三、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早期探索277

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决策的形成279

五、工业结构的调整289

六、农业结构的调整290

七、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296

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02

九、旅游经济的发展305

十、所有制结构的调整309

十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效313

第三节 走过经济的“拐点”314

一、农村经济的抗争315

二、工业经济的突围324

三、激烈竞争中的商业贸易347

第四节 改革的继续深入推进351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51

二、农村税费改革358

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361

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361

五、城镇住房制度改革364

第五节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67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的确定367

二、以大运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公路建设372

三、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完成和汾河二库的建设375

四、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377

五、迅猛发展的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381

六、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84

七、数字电信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急速扩张386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390

一、山西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引起重视390

二、工业污染防治394

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395

四、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395

五、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399

第七节 生态环境建设400

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404

二、实施通道绿化工程405

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06

四、启动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开始实施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406

五、民营林业的发展407

六、草地建设409

第八节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411

一、实现“两基”目标412

二、解决民办教师转正问题412

三、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413

四、建立保学金制度414

五、中专学校招生收费与就业制度改革415

六、解决各级学校乱收费问题416

七、高校合并浪潮417

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418

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419

十、社会力量办学的日益活跃420

第九节 卫生事业的创新与发展421

一、推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421

二、“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423

三、卫生下乡“三五工程”启动425

四、防治地方病“民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426

五、开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428

第十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29

一、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30

二、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33

三、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34

四、城镇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34

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35

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436

第十一节 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与新成果440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440

二、一批文化精品的产生441

三、小说的衰落441

第十二节 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442

一、“三讲”教育442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43

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444

四、撤并乡镇工作的开展和完成446

第七章 在改革中向小康社会挺进448

第一节 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449

第二节 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451

一、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4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453

三、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454

四、开展以移民搬迁为重点的扶贫工作455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59

第三节 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460

一、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提出460

二、传统产业的新型化463

三、新兴产业的规模化464

四、所有制结构的变化466

五、区域和城乡结构的调整468

第四节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470

一、积极推进就业和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470

二、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471

三、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72

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473

五、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和开展棚户区改造474

六、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476

第五节 基础设施建设478

一、“三小时高速通达”工程建设479

二、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的发展479

三、电力供应的日趋紧张与新一轮电力建设480

四、新世纪山西的水利建设482

五、人工增雨作业开始大规模实施485

第六节 生态环境建设486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487

二、发起煤炭工业的“三大战役”488

三、取缔土焦和改良焦的斗争490

四、“绿色山西”建设491

五、实施“蓝天碧水”工程493

第七节 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494

一、建设强势人文学科494

二、“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的开展495

三、平遥国际摄影节500

四、以《立秋》、《一把酸枣》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的相继推出503

五、文化产业的发展504

六、文化体制改革507

第八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509

一、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509

二、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任“村官”510

三、抗击“非典”512

第九节 走向宽裕悠闲的生活515

一、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515

二、轿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普通家庭516

三、从手绢到纸巾517

四、棋牌馆出现并迅速遍布大街小巷518

结束语5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