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眼生理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眼生理学
  • 阎洪禄,于秀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549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1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眼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屈光介质生理3

第一章 角膜生理3

第一节 角膜的组织学3

一、概述3

二、上皮细胞层4

三、角膜缘干细胞4

四、前弹力层与实质层6

六、内皮细胞层7

五、后弹力层7

七、正常角膜的细胞外基质9

八、角膜的神经支配10

第二节 角膜的化学组成12

一、角膜的主要化学组成12

二、角膜各区域构成成分的差别13

三、角膜的发育与其结构成分的改变14

第三节 角膜的物质代谢14

一、糖代谢14

二、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15

四、角膜代谢与氧的利用16

三、抗坏血酸16

第四节 角膜的水合作用及相对脱水状态17

一、角膜的水合作用17

二、角膜水含量恒定的维持19

三、角膜上皮细胞的作用22

第五节 角膜的通透性24

一、角膜的组织结构与其通透性24

二、上皮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24

四、角膜对荧光素的通透性25

五、某些物质的易化传递25

三、角膜对水的通透性25

六、角膜的药物动力学26

第六节 角膜的透明性28

一、角膜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透明状态的维持28

二、角膜的无血管状态32

三、正常眼内压34

四、正常的角膜代谢34

五、电解质与渗透压的平衡34

第七节 角膜的生理免疫35

一、泪液膜的免疫屏障功能35

四、角膜中的免疫活性细胞36

三、角膜组织的免疫球蛋白36

二、角膜的免疫屏障功能36

五、角膜组织的抗原性37

六、角膜细胞与免疫赦免37

七、角膜周边部及角膜缘的生理免疫特点38

八、角膜胶原酶的研究进展40

九、细胞粘附分子及其在角膜中的表达42

第八节 角膜的损伤修复43

一、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43

二、角膜实质的损伤修复44

三、角膜内皮的损伤修复46

四、生长因子与角膜损伤修复47

五、纤维连接蛋白在角膜伤口愈合中的作用49

六、细胞凋亡与角膜创伤修复50

第九节 角膜新生血管51

一、角膜水肿学说51

二、缺氧学说52

三、白细胞介导学说52

四、某些营养物质缺乏52

五、血管性因子学说52

一、概述53

第十节 角膜地形图检查53

六、免疫机制学说53

二、角膜地形图仪的结构与原理55

三、角膜地形图仪的特性56

四、角膜地形图的有关术语57

五、正常角膜地形图58

六、角膜地形图的应用58

第二章 晶状体生理68

第一节 晶状体的发育及组织结构68

一、晶状体的发育68

二、晶状体的组织结构69

第二节 晶状体内的蛋白质74

一、晶状体内蛋白质的分布74

二、主要蛋白成分75

三、可溶性蛋白75

第三节 晶状体的电解质及其电活动82

一、晶状体内的高钾低钠状态的维持82

二、晶状体电位84

三、晶状体非对称电位85

第四节 晶状体的微量元素与酶87

二、硒与有关酶系统88

三、钙与有关酶88

一、锌及相关酶系统88

四、镁91

五、钾、钠、铷91

六、其他微量元素92

第五节 晶状体的糖代谢92

一、晶状体糖代谢的意义92

二、晶状体糖代谢的可能途径93

三、晶状体糖代谢的调控93

四、非酶性糖基化反应94

一、抗氧化酶系统96

第六节 晶状体内的抗氧化系统96

二、谷胱甘肽97

三、维生素98

四、β胡萝卜素及类胡萝卜素99

五、牛磺酸100

六、微量元素与晶状体的抗氧化系统101

第七节 晶状体的损伤修复101

一、机械性损伤修复101

二、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修复104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106

第八节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其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106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106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107

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白内障109

第九节 白内障110

一、老年性白内障110

二、糖性白内障114

三、硒性白内障116

四、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118

五、遗传性白内障119

第十节 晶状体混浊度及代谢状态无损伤检测技术120

一、晶状体图像检查技术121

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122

三、激光拉曼光谱检查法122

四、磁共振法124

第三章 玻璃体生理126

第一节 玻璃体的胚胎发育126

一、原始玻璃体126

二、次级玻璃体126

第二节 玻璃体的解剖结构127

一、玻璃体的三区结构127

三、三级玻璃体127

二、玻璃体的带状结构128

三、玻璃细胞129

第三节 玻璃体的主要化学组成129

一、玻璃体胶原130

二、透明质酸130

第四节 玻璃体透明状态的维持131

一、玻璃体的无血管状态131

第五节 晶状体悬韧带132

一、形态结构132

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32

二、化学组成133

三、晶状体悬韧带在调节中的作用134

第四章 房水与眼压135

第一节 有关解剖及生化135

一、睫状体135

二、前房角的组织结构及生化140

三、视乳头的组织结构及其青光眼性变化147

第二节 血-眼屏障150

一、血-房水屏障的试验研究150

二、血-房水屏障的作用机制150

三、血-玻璃体屏障151

四、血-眼屏障的解剖部位及形态学153

第三节 房水的化学成分156

一、房水组分及与血浆组分的比较156

二、前、后房房水及玻璃体化学成分比较159

第四节 房水的生成161

一、房水生成的一般过程161

二、房水形成的主动转运机制161

三、超滤作用163

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特性与视网膜下液的吸收164

二、内皮素166

一、碳酸酐酶抑制剂166

第五节 影响房水分泌的某些因素166

三、心钠素168

四、环核苷酸与眼压调节169

五、钙通道阻滞剂对眼压的影响169

第六节 房水的排出170

一、房水的产生速度及测量方法170

二、房水的排出172

三、房水排出的阻力177

第七节 眼内压180

一、眼压测量法181

二、正常眼压182

三、影响眼压的因素183

第八节 血-房水屏障破坏与眼压186

一、BAB破坏的途径186

二、检测BAB破坏的方法186

三、BAB破坏与前列腺素187

四、BAB破坏与P物质191

六、神经支配在BAB破坏中的作用192

第九节 眼压调节的神经支配192

五、降血钙素基因相关性多肽与眼压192

一、交感神经调节193

二、副交感神经调节200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眼压调节202

第十节 青光眼204

一、青光眼的发病机制204

二、青光眼病理改变的发生机制208

三、青光眼的现代诊断技术210

第一节 视网膜的组织学217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层217

第五章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217

第二篇 视觉机制217

二、视锥、视杆细胞层219

三、外界膜220

四、外核层220

五、外丛状层220

六、内核层222

七、内丛状层224

八、神经节细胞层224

第二节 视网膜神经元226

十、内界膜226

九、神经纤维层226

一、光感受器227

二、双极细胞227

三、神经节细胞227

第三节 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227

一、缝隙连接228

二、突触229

第四节 视网膜的分区231

一、中心凹231

二、黄斑231

第五节 黄斑部组织结构特点232

一、黄斑部视网膜组织结构特点232

三、旁中心凹和周边中心凹232

二、黄斑部脉络膜组织结构233

三、黄斑部组织学特点233

四、黄斑部血液循环特点233

第六章 光度测定及眼的屈光235

第一节 光度测定235

一、可见光235

二、发光强度235

三、照明强度和亮度236

六、视网膜照度237

四、表面光强度237

五、有效点光源237

七、光通量238

第二节 眼的屈光240

一、眼的屈光系统240

二、简化眼241

三、眼光学特点241

四、成像原理246

五、视角和视敏度246

六、眼的调节和辐辏248

七、正视眼与屈光不正250

第一节 光觉253

一、绝对阈值253

第七章 视觉253

二、双重理论254

三、分辨阈255

第二节 色觉256

一、颜色256

二、饱和度256

四、色视觉的光谱范围257

五、伴随光强度改变的色彩变化257

三、颜色分辨257

六、色光混合258

七、三色单位258

八、 三色图259

九、后像与对比259

第三节 形觉260

一、分辨力和视敏度260

二、视标设计原理260

三、辨别力测定常用视标261

第四节 诱导262

一、空间诱导262

二、时间诱导263

第一节 杆体细胞及其光化学物质264

第八章 视觉的光化学264

第二节 锥体细胞及其光化学物质266

一、盘膜的更新266

二、盘膜吞噬266

三、视锥的光化学物质267

第三节 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的关系267

一、形态学联系267

二、吞噬作用267

一、溶解268

二、光密谱268

三、消化268

第四节 视色素的提取及定性268

四、昼夜节律268

三、光密谱和暗视力敏感性269

四、光化学适应和神经性适应270

五、锥体视色素271

第五节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272

一、视紫红质分子在外节浆膜中的结构形式272

二、视紫红质与脂质成分272

三、视紫红质的分子结构273

四、视紫红质分子的合成及转运274

五、视黄醛的同分异构体275

六、视紫红质在光能下的分解(漂白过程)275

七、视紫红质的再生276

第六节 钙离子在视觉适应中的作用277

一、钙离子在光感受器明适应中的作用277

二、钙离子与cGMP的代谢277

一、视网膜中的神经递质278

二、视觉信息的传递和调控278

第七节 视觉信息传递中的递质278

第八节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279

一、IRBP的发现279

二、IRBP的分布280

三、IRBP的合成、分泌及降解281

四、IRBP的理化特性281

五、IRBP的生理功能282

六、IRBP与视网膜色素变性283

第九章 暗适应和光刺激阈285

第一节 暗适应285

一、暗适应及暗适应曲线285

二、暗适应与视紫红质的再生286

一、壁虎杆体细胞的适应研究289

第二节 单个感受器细胞的适应研究289

二、龟锥体细胞的适应研究291

第三节 绝对阈值294

一、人眼暗适应绝对阈值294

二、最小刺激295

三、空间、时间总和与绝对阈值295

第一节 视网膜的电反应298

一、感觉信号298

第十章 视网膜电生理学298

二、无脊椎动物眼299

三、脊椎动物眼301

第二节 感受器的电生理305

一、细胞内记录电位306

二、光谱敏感(Sλ)曲线306

三、杆体细胞的电反应306

四、感受器细胞的电连接309

第三节 水平细胞电生理312

一、水平细胞的电反应312

二、不同类型的视网膜水平细胞312

三、对感受器细胞的负反馈作用313

四、水平细胞反应型的形成及在视觉中的作用314

第四节 双极细胞电生理315

一、双极细胞的电反应315

二、双极细胞电反应的产生机制316

第五节 无长突细胞电生理317

第六节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生理317

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反应317

二、不同类型的神经节细胞319

三、非-同中心外周单位323

第七节 丛间细胞325

一、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和其形态学的关系326

第八节 视网膜电生理学的形态学研究326

二、突触的解剖学327

三、神经元迴路330

第九节 视网膜递质研究333

一、判断神经递质的条件333

二、感光神经元的有关递质333

三、无长突细胞的有关递质335

四、与神经节细胞有关的神经元递质336

五、几种视网膜神经递质337

一、典型的ERG记录曲线339

二、ERG的起源339

第十节 视网膜电图339

三、ERG的测定343

四、ERG的应用研究352

第十一节 眼电图356

一、EOG的起源356

二、EOG的检测357

三、眼电图快速振荡电位359

四、EOG的应用研究360

一、Talbot-Plateau定律364

第十一章 闪烁光与视网膜电生理364

第一节 闪光融合频率364

二、亮度对融合频率的影响365

三、光斑大小对融合频率的影响365

四、周边视觉的融合频率366

五、Ferry-Porter定律的意义367

第二节 视网膜电图与闪光367

一、闪光频率对ERG的影响368

二、ERG中的抑制效应368

四、杆体抑制后的锥体ERG369

三、主观融合频率和闪光ERG369

第三节 闪光和神经节细胞放电370

一、神经节细胞对闪光的电反应370

二、融合370

三、节细胞放电和Ferry Porter定律370

四、闪光和视诱发反应370

第四节 暗适应对融合频率的影响371

一、暗适应的试验设计371

二、暗适应对杆体视觉及明视觉的不同效应371

三、杆、锥体细胞的相互作用372

一、方波刺激373

第五节 正弦波刺激373

二、正弦曲线波刺激374

三、频率标记通道375

第十二章 视敏度376

第一节 不同情况下的视敏度376

一、不同区域视网膜的视敏度376

二、适应与视标亮度对视敏度的影响376

三、瞳孔大小对视敏度的影响378

四、双眼和单眼视敏度378

第二节 正常视敏度379

一、正常视敏度的测量379

五、婴幼儿的视敏度379

二、视敏度测定的解剖学基础380

三、光的衍射和色像差381

四、分辨力标准382

第三节 高级视敏度382

一、经典认识382

二、现代认识382

四、线条方向的分辨383

五、线条的伪装效应383

三、猫的游标视敏度383

六、单线条分辨384

七、视标亮度的效应384

第四节 视觉对比敏感度与临床应用385

一、对比度和对比敏感度385

二、影响CSF的各种因素386

三、视觉对比敏感度测定的实用价值389

第十三章 波长的识别及色觉理论395

第一节 光感受器对光谱的感受能力395

一、浦肯野现象395

二、光感受器对波长的识别能力397

第二节 视传导通路对色信息的传导400

二、神经节细胞401

一、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及无足细胞401

三、外侧膝状体402

四、视皮层402

第三节 色觉理论402

一、三色理论402

二、颉颃理论403

三、颜色视觉的阶段学说404

四、Land的视网膜皮质层理论(retinex theory)405

五、色觉的中枢机制406

一、发生率408

第四节 色觉异常408

二、临床表现409

三、色觉的心理物理学检查法410

四、色觉的客观性检查410

第十四章 Stiles-Crawford效应、适应和光适应415

第一节 视网膜的方向敏感性415

第二节 适应416

一、适应(adaptation)416

二、时间效应417

三、空间效应420

四、视网膜电生理学和适应422

五、适应和色觉424

第三节 光适应敏感曲线426

一、曲线上的“驼峰”426

二、颜色匹配427

第三篇 高级视路生理学431

第十五章 皮层视觉431

第一节 高级整合作用431

一、视感觉和视知觉431

二、高级整合活动432

一、视网膜投射433

第二节 单眼视知觉433

二、快速扫视运动中的视觉变化435

三、视觉的估计436

四、错觉438

五、单眼深度觉439

第三节 双眼视觉441

一、Cyclopean投射441

二、双眼双视442

三、双眼会聚作用443

一、视网膜对应点及双眼视界444

第四节 立体深度觉444

二、立体视及深度觉446

三、Pulfrich现象448

第五节 双眼视觉的深层次研究449

一、视网膜竞争与优势眼449

二、立体光泽感450

三、双眼颜色混合450

第六节 运动觉451

一、运动觉的产生451

二、运动敏感度的阈值451

一、视神经及视束453

二、视交叉453

第十六章 外侧膝状体及有关的高级视路神经生理学453

第一节 通向大脑皮质的初级视路453

三、纤维排列454

第二节 视网膜信号的非膝状体投射靶标454

一、上丘455

二、附属视觉系统455

三、丘脑下部455

五、丘脑后结节456

第三节 外侧膝状体456

四、顶盖前纤维456

第四节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电反应458

一、外侧膝状体神经元458

二、膝状体神经元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比较460

三、感受野的构成461

四、X-细胞和Y-细胞的功能差异462

五、膝状体中间神经元及其感受野463

六、外侧膝状体核内的抑制作用464

七、视皮质对膝状体神经元的影响465

一、神经元结构特点467

二、大脑皮层的层次结构467

第一节 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467

第十七章 视觉的大脑皮层投射467

三、大脑皮层的分区468

第二节 纹状区和纹状前区及其投射469

一、纹状区及其投射469

二、纹状前区及其投射469

第三节 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投射470

一、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470

二、点对点投射470

三、皮层的放大因素470

一、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研究471

第四节 外侧膝状体在皮层的投射471

二、逆行标记物研究472

三、放射性标记物研究472

四、外侧膝状体在大脑皮层各层次的投射473

五、外侧膝状体投射的电记录473

第五节 发自视皮层的投射474

第十八章 大脑皮质神经元476

第一节 皮质神经元的分级476

一、简单细胞的感受野及其特点476

二、复杂细胞的感受野及其特点477

三、超复杂细胞478

四、皮层细胞的双眼性479

五、皮质神经元的新分类479

第二节 感受野与细胞结构的关系480

第三节 不同感受野特性的细胞在视皮层的分布481

一、细胞感受野复杂程度与视通路层次的关系481

二、不同位置感受野细胞的分布481

三、不同感受野朝向细胞在视皮层的分布482

四、不同眼优势细胞在视皮层的分布483

四、色柱484

三、空间频率柱484

二、眼优势柱484

第四节 视皮层的柱状构筑484

一、方位柱484

第五节 大脑皮质传递介质485

第十九章 空间分析486

第一节 立体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486

一、深度分辨486

二、纹前区皮质神经元487

三、胼胝体神经元488

第二节 到达高级视中枢的双重路径489

第三节 色觉与空间分辨490

一、生理学及形态学研究493

第二十章 视觉发育与视觉剥夺493

第一节 正常视觉发育493

二、图形敏感性的发育494

三、视差特异性的发育495

四、其他特异敏感性的发育495

第二节 图形剥夺496

一、图形剥夺496

二、斜视对视野特性发育的影响497

二、剥夺效应的可逆性498

一、剥夺效应易感期498

第三节 剥夺效应的易感期及可逆性498

三、视觉剥夺后的视野变化498

第二十一章 非膝状体纹状区视路及其中枢神经元500

第一节 上丘500

一、丘脑的结构及其投射500

二、视网膜丘脑投射和视网膜顶盖投射501

三、皮质对丘脑神经元的影响503

第二节 丘脑后结节503

一、结构及其投射联系503

三、丘脑后结节的作用504

二、丘脑后结节神经元感受野特征504

第二十二章 视觉诱发电位506

第一节 VEP的记录装置506

一、刺激器506

二、记录电极507

三、放大器507

四、计算机或叠加仪507

五、显示与记录装置508

第二节 VEP的基本波形及其来源508

一、闪光VEP508

二、图形VEP509

第三节 VEP的应用研究511

一、用VEP研究婴幼儿视系统的发育511

三、VEP的起源511

二、VEP在弱视的应用研究513

三、VEP在检测青光眼和高眼压的应用研究517

四、VEP检测各种视神经疾病518

五、VEP检测视交叉部及视皮质疾病519

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VEP检测520

第一节 眼外肌525

一、眼外肌的解剖525

第二十三章 眼外肌及其功能525

第四篇 眼运动生理及眼保护机制525

二、眼球的运动528

三、各眼外肌的作用530

四、眼外肌的共同作用531

第二节 双眼共同运动532

一、眼位532

二、双眼共同运动533

三、共轭运动533

四、非共轭运动534

五、双眼运动法则536

一、同向运动的运动类型537

第三节 眼运动类型537

二、异向运动的运动方式539

三、同向联合异向运动540

第四节 固视状态下的眼球运动540

一、运动类型540

二、双眼固视540

第一节 眼外肌纤维及神经支配542

一、眼外肌的显微解剖542

第二十四章 眼球运动的神经控制542

二、眼外肌纤维的分类544

三、肌纤维的神经支配544

第二节 肌纤维的收缩特性546

一、肌纤维收缩的机制546

二、眼外肌收缩过程中的电变化548

第三节 视运动的基本反射550

一、心理-视觉反射550

二、前庭和颈本体感受反射553

三、头和眼的共同运动556

一、运动神经元557

二、运动神经核557

第四节 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及神经核557

三、内侧纵束558

第五节 眼外肌电生理学558

一、眼肌电图558

二、感觉信息559

三、眼运动时的运动神经元放电560

四、眼外肌的张力561

第六节 协同作用中枢562

一、旁中线桥脑网状结构562

四、舌下前核563

三、Darkschewitsch核563

二、Cajal间质神经核563

五、迷路反射神经通路564

第七节 上丘与眼球运动569

一、解剖联系569

二、电刺激反应569

三、反应类型和神经元定位569

四、上丘的视运动整合作用570

第八节 皮质中枢与眼球运动571

一、枕部皮质571

二、前额皮质眼区571

三、后顶部皮质与眼球运动573

四、中颞侧区皮质574

第九节 小脑与眼球运动574

一、解剖关系574

二、来自眼外肌的传入冲动575

三、视觉传入冲动576

四、小脑神经元的放电反应576

五、神经元定位576

六、与眼位有关的神经元577

七、平稳追踪运动577

八、小脑绒球的作用577

九、小脑损伤578

第二十五章 瞳孔580

第一节 解剖结构与神经支配580

一、解剖结构580

二、神经支配581

第二节 瞳孔的功能与反射581

一、瞳孔的功能581

二、瞳孔的反射582

第三节 瞳孔反应反射弧582

一、对光反应反射弧582

三、瞳孔反射中枢583

二、近反射反射弧583

一、副交感性药物584

二、交感性药物584

第四节 药物对瞳孔的影响584

三、相互神经支配585

第五节 瞳孔光反射试验及临床价值586

一、瞳孔的光反射性变化586

二、瞳孔光反应试验方法586

三、瞳孔对光反应试验的临床价值587

一、概念589

二、调节幅度589

第一节 概述589

第二十六章 调节589

第二节 调节机制590

一、传统理论590

二、新调节学说593

第三节 调节功能随年龄的变化594

一、睫状肌的变化594

二、晶状体囊的改变594

一、副交感神经595

第四节 调节的神经机制595

四、猴眼的老视试验观察595

三、晶状体形态的改变595

二、交感神经596

三、中脑神经元596

四、皮质神经元596

五、产生调节的刺激因素597

第二十七章 眼防护机制599

第一节 瞬目599

一、有关瞬目的解剖结构599

二、瞬目活动分析600

三、瞬目伴随的眼球运动601

四、瞬目期间的视觉抑制602

五、瞬目反射602

第二节 泪液的分泌和排泄602

一、泪器602

二、泪液膜603

三、正常泪液量604

四、泪液的化学成分605

五、泪液的排泄机制606

六、泪液分泌的神经支配607

七、泪液分泌功能检测6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