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础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础 第2版
  • 何可泰,许万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43793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础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5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

第一章 辩证的唯物主义9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9

一、什么是物质9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11

三、物质是运动的13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1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18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18

二、意识的本质20

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22

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26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9

一、什么是解放思想29

二、什么是实事求是32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35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39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39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39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3

第二节 事物的永恒发展44

一、事物的永恒发展44

二、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46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49

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2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53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53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外部条件5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59

四、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64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67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7

一、实践的概念67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69

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72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74

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74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6

第三节 真理78

一、客观真理78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1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修正错误83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86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86

一、社会基本矛盾86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8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92

第二节 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96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96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98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00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0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03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106

三、党的群众路线108

第二篇 资本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112

第五章 商品和货币112

第一节 商品112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12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16

三、商品的价值量117

第二节 货币121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121

二、货币的职能123

第三节 价值规律127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27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129

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132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132

一、资本与货币的区别132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33

三、资本的本质135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137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37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140

三、资本主义工资141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145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45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46

三、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48

第七章 现代资本主义153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153

一、私人垄断的形成和战后的新发展153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战后统治的加强156

三、垄断统治下的中小企业160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62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62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64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实质167

第三节 垄断资本国际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70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资本国际化17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173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178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82

第八章 资产阶级国家185

第一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和职能185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185

二、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186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形式190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形式190

二、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191

三、资产阶级政党制度195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民主197

一、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度197

二、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民主200

第三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05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205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05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20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08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基本特征212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1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2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1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219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21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221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23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25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29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233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233

二、坚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235

第十章 坚持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40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40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40

二、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42

第二节 改革所有制结构24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244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46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251

第三节 完善分配制度254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25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257

三、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258

第十一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1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261

一、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问题上的两次重大突破261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4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建立的途径26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267

二、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68

三、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0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及其手段274

一、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274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278

第十二章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80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280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80

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282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283

一、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283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289

第三节 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一国两制”的构想292

一、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292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93

三、按“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295

第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0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300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300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30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05

四、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08

第二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1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1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内容314

三、高度重视法制建设317

四、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320

第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32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324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32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327

第二节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30

一、理论建设330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32

三、思想道德建设339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344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44

二、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45

三、正确对待外国科学文化和祖国文化遗产347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350

第一节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50

一、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取得胜利350

二、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351

第二节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355

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355

二、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357

三、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3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爱国统一战略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60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360

二、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