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心理美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心理美学
  • 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090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6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心理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总论1

一、走向心理学的美学——心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2

二、建立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心理美学——心理美学的研究对象11

三、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综合——心理美学的研究方法18

四、心理美学的当代进展述评29

第一章 艺术家:体验的阐释者52

第一节 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52

一、什么是“体验”54

二、体验与人的解放62

第二节 艺术家与体验73

一、艺术品:体验的符号表现74

二、艺术家与体验78

第二章 艺术家的体验生成86

第一节 体验的生成性特征86

一、体验的互渗性87

二、体验与情绪记忆、生活积累的区别92

第二节 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101

一、童年经验及其在体验生成中的作用102

二、痛苦的童年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106

三、回忆: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110

第三章 艺术家的体验类型113

第一节 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113

一、人生经验系统中的缺失性体验114

二、缺失性体验与异常认知117

三、缺失性体验与创作动因121

四、缺失性体验的个性与共性125

第二节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127

一、丰富性体验与艺术家人格发展的关系129

二、丰富性体验与创作活动的关系138

第三节 艺术家的崇高体验141

一、崇高体验的特征141

二、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144

三、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与接受特征150

第四节 艺术家的愧疚体验153

一、艺术家的愧疚感及其来源154

二、愧疚体验与矛盾心理157

三、愧疚体验的个性与共性159

四、愧疚体验与文艺创作161

第五节 艺术家的孤独体验162

一、孤独体验与艺术家的人格特征163

二、孤独体验与艺术家的创作动力168

三、孤独体验与自然的人情化171

四、孤独体验与宇宙(时空)意识174

第六节 艺术家的神秘体验176

一、神秘体验及其精神结构177

二、对超验之美的设定181

三、超越感官知性的神秘感受力186

第七节 艺术家的归依体验192

一、向宗教的归依193

二、向自然的归依196

三、向童年的归依198

四、归依体验与艺术创作200

第四章 创作心理动势207

第一节 创作潜动机208

一、潜动机的一般品格208

二、集体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211

三、本能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215

四、潜动机的内在机制220

一、显动机的一般品格224

第二节 创作显动机224

二、显动机的内在机制226

三、显动机与意象话动229

四、显动机与情绪情感232

五、显动机与创造性冲动235

六、显动机诸特点之关系239

第三节 动机簇与动机冲突240

一、“动机簇”与艺术家的需要240

二、动机簇分析242

三、动机冲突分析247

第五章 创作主体的心理张力259

一、知觉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260

第一节 艺术知觉260

二、艺术知觉的表现性263

第二节 癫狂状态272

一、癫狂,奇异的创作现象272

二、癫狂的心理特征276

三、癫狂状态与精神病的异同284

第三节 沉思境界289

一、艺术沉思的一般特点289

二、艺术沉思对自然情感的熔铸292

三、艺术沉思过程中的情理融合297

第四节 内觉体验302

一、深层心理在创作中的作用303

二、隐在感知模式与艺术类型312

第六章 创作过程的心理规律319

第一节 艺术内形式的生成320

一、意象的一般特征320

二、审美意象——艺术品的内在形式324

三、审美意象的多维结构329

四、审美意象的联结335

第二节 艺术外形式的生成338

一、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339

二、艺术作为自我体验的外化形式342

三、审美相似律的意义345

四、审美相似律与原始思维348

五、审美相似律作为超越方式350

第三节 创作心理过程中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354

一、自我体验的审美品格355

二、角色意识与自我体验的、冲突359

三、自我体验的抗争与角色意识的审美化365

第七章 艺术品的心理范式371

第一节 艺术范式的存在与生成方式371

一、艺术范式的内涵辨析372

二、形象范式的存在样式380

三、形象范式的生成规律384

一、个体范式的分予392

第二节 艺术范式的本体分予和它的摹本392

二、集体范式与“原型”402

第三节 范式化及艺术的发展410

一、范式化与典型化410

二、早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范式化416

三、范式化的心理、文化考察427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431

第八章 技巧操作:经验向艺术生成433

第一节 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技巧433

一、技巧操作与美的传达434

二、技巧与艺术思维方式437

三、技巧操作的自觉与不自觉性442

一、技巧情结的存在与作用445

第二节 技巧情结及其形成原因445

二、技巧情结与艺术家性格类型447

三、技巧情绪形成的客观原因457

第九章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463

第一节 艺术品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历史回顾464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在于内容465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在于形式471

三、第三种观点,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478

一、题材、内容、形式及其边界线481

二、题材吁求形式488

三、形式征服题材491

第三节 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508

一、形式征服题材——审美情感的生成509

二、题材超越形式——审美情感的消失521

第十章 接受主体:体验的二度阐释者525

第一节 接受图式526

一、心理图式的存在及其对艺术接受的意义526

二、心理图式的整体性533

三、心理图式的选择功能542

第二节 自性定向550

一、“自性”的涵义552

二、艺术接受对自性的重塑的作用558

三、艺术接受对自性深层因素的调整562

第三节 心理时空567

一、审美心理时空的主体性意义568

二、审美心理时空的特征572

三、审美心理时空的形成机制581

第四节 惯例经验584

一、艺术惯例与接受主体的惯例经验585

二、惯例经验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587

三、惯例经验对于接受反应的强化效应593

四、惯例经验进化的渐变特征596

第十一章 接受反应:变化的多面展示603

第一节 常态和异态604

一、艺术接受的自律意义605

二、艺术接受的异态方面612

三、接受主体的适应方式与接受对象的调节水平621

第二节 文化的意味623

一、角色效应624

二、艺术世界的情感反应模式631

二、语言(符号)体验632

三、集体心理仪式643

第三节 断裂与连续652

一、片断与水流的辩证统一653

二、“积极记忆”、“游移视点”和“循环解释”655

三、“入”与“出”的辩证运动658

四、注意的稳定与转移663

五、积极玩索:停顿与绵延668

第十二章 接受效果:人性的重建675

第一节 以情冶情676

一、情感反应模式的建立677

三、“以情冶情”的过程685

第二节 娱乐的深义689

一、焦虑及其形成原因690

二、艺术所唤起的积极情感692

第三节 艺术的心理治疗699

一、心理治疗的历史回顾701

二、艺术治疗的目的与途径704

三、戏剧、舞蹈与心理治疗709

四、艺术的内在结构、独特律动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711

第十三章 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719

第一节 批评意识721

一、还原欲望与知性分析721

二、感受式批评存在的理由728

第二节 批评家的心理特征733

一、攻击型气质733

二、想象力740

三、强化和简化747

四、知觉敏锐757

五、批评格局761

后记7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