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线通信新协议与新算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吴湛击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0049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无线电通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线通信新协议与新算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 背景及概述2
第1章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2
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2
1.2 目前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6
1.3 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9
1.4 本书结构11
1.5 本章小结11
第2部分 LTE标准介绍14
第2章 LTE概述14
2.1 LTE简介14
2.2 LTE启动背景14
2.3 3GPP简介15
2.3.1 3GPP的组织结构15
2.3.2 3GPP技术规范的版本划分16
2.4 LTE技术特点21
2.5 LTE基本需求21
2.5.1 峰值速率和峰值频谱效率22
2.5.2 小区吞吐量和频谱效率23
2.5.3 语音容量23
2.5.4 移动性和小区范围24
2.5.5 广播模式性能24
2.5.6 用户平面时延24
2.5.7 控制平面时延和容量25
2.6 LTE无线传输技术介绍25
2.6.1 双工方式25
2.6.2 多址技术27
2.6.3 MIMO技术30
2.7 LTE与HSDPA、WiMAX对比41
2.7.1 调制技术41
2.7.2 ARQ机制41
2.7.3 资源管理调度机制42
2.7.4 网络结构43
2.8 本章小结45
第3章 LTE物理层协议46
3.1 物理层概述47
3.1.1 协议框架47
3.1.2 物理层功能47
3.1.3 物理层协议概要48
3.1.4 帧结构49
3.2 上行物理信道与调制51
3.2.1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51
3.2.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粒子51
3.2.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52
3.2.4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57
3.2.5 参考信号63
3.2.6 伪随机序列产生72
3.3 下行物理信道与调制72
3.3.1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72
3.3.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粒子73
3.3.3 下行物理信道的一般结构75
3.3.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84
3.3.5 物理多播信道85
3.3.6 物理广播信道85
3.3.7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86
3.3.8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87
3.3.9 物理HARQ指示信道89
3.3.10 参考信号93
3.3.11 同步信号102
3.3.12 OFDM基带信号的产生105
3.3.13 调制和上变换106
3.4 本章小结106
第4章 信道编码与物理过程107
4.1 复用与信道编码107
4.1.1 一般流程107
4.1.2 上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117
4.1.3 下行传输信息和控制信息137
4.2 物理层过程152
4.2.1 同步过程152
4.2.2 功率控制152
4.2.3 随机接入过程155
4.2.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155
4.2.5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过程157
4.2.6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过程159
4.2.7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过程161
4.3 物理层测量161
4.3.1 UE/E-UTRAN测量控制161
4.3.2 用于E-UTRA的测量能力162
4.4 本章小结165
第5章 LTE无线传输系统设计166
5.1 资源映射与调度166
5.1.1 下行资源映射166
5.1.2 上行资源映射171
5.1.3 资源调度和CQI测量173
5.2 协议框架175
5.2.1 协议总框架175
5.2.2 无线接口协议栈177
5.2.3 层1(L1)协议框架178
5.2.4 层2(L2)协议框架180
5.2.5 层3(L3)协议框架184
5.3 本章小结187
第6章 应用于LTE的联合编码调制技术188
6.1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背景188
6.2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概述188
6.3 适用于LTE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191
6.3.1 适用于LTE的JCMD-SISO-OFDM系统191
6.3.2 适用于LTE的JCMD-MIMO-OFDM系统192
6.3.3 适用于LTE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关键技术193
6.4 适用于LTE的JCMD-SISO-OFDM系统仿真分析200
6.4.1 仿真参数200
6.4.2 最优旋转角度201
6.4.3 仿真曲线201
6.4.4 仿真总结204
6.5 适用于LTE的JCMD-MIMO-OFDM系统仿真分析205
6.5.1 最优旋转角度206
6.5.2 仿真曲线206
6.5.3 仿真总结208
6.6 本章小结208
第3部分 IEEE 802.11无线标准介绍210
第7章 无线局域网发展概述210
7.1 无线局域网概述210
7.2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210
7.3 无线局域网特点212
7.4 未来无线局域网的发展方向212
7.5 本章小结213
第8章 IEEE 802.11ac标准介绍214
8.1 IEEE 802.11ac标准背景介绍214
8.2 IEEE 802.11ac标准的主要特征214
8.3 IEEE 802.11ac标准的环境与应用场景215
8.4 MAC帧格式215
8.4.1 帧的一般格式215
8.4.2 各种帧字段的格式216
8.4.3 各种帧类型的格式228
8.5 物理层244
8.5.1 信道划分244
8.5.2 802.1 1ac物理层关键技术244
8.5.3 传输框图246
8.5.4 时间相关参数248
8.5.5 VHT数据字段249
8.5.6 传输波束赋形264
8.6 VHT MCS参数272
8.7 附录273
8.8 本章小结276
第9章 IEEE 802.11 ah标准介绍277
9.1 IEEE 802.11 ah标准背景介绍277
9.2 IEEE 802.11ah标准主要特征277
9.3 IEEE 802.11ah标准的环境与应用场景277
9.4 MAC层278
9.5 物理层278
9.5.1 信道划分279
9.5.2 数据发送流图280
9.5.3 MCS0-2x Repetition mode280
9.5.4 编码调制方案281
9.5.5 子载波281
9.5.6 空间复用281
9.6 802.1 1ah信道模型281
9.6.1 室内信道模型282
9.6.2 室外信道模型283
9.7 兼容MCS0-BCC传输方案284
9.7.1 传输方案方框图284
9.7.2 BCC编码器介绍284
9.7.3 仿真分析285
9.8 本章小结286
第10章 IEEE 802.11 ad标准介绍287
10.1 IEEE 802.11ad标准背景介绍287
10.2 MAC帧格式及MAC架构288
10.2.1 MAC帧格式288
10.2.2 MAC架构288
10.3 DBand物理层290
10.3.1 信道划分290
10.3.2 传输掩谱291
10.3.3 时间相关参数291
10.3.4 信号的数学描述292
10.3.5 OFDM PHY和SC PHY的头检测序列293
10.3.6 加窗函数293
10.3.7 LDPC校验矩阵294
10.3.8 加扰295
10.3.9 DBand控制PHY295
10.3.10 DBand OFDM PHY298
10.3.11 DBand SCPHY304
10.3.12 DBand低功率SC PHY308
10.3.13 传输波束赋形311
10.3.14 格雷序列314
10.4 本章小结315
第11章 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316
11.1 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方案316
11.2 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性能仿真317
11.2.1 802.1 1ac标准中的相关仿真317
11.2.2 802.1 1ah标准中的相关仿真320
11.3 本章小结322
第12章 无线体域网标准介绍323
12.1 无线体域网简介323
12.2 IEEE 802.15.6标准简介324
12.3 MAC帧格式及MAC功能324
12.3.1 MAC帧格式324
12.3.2 MAC功能325
12.4 窄带物理层335
12.4.1 数据速率相关参数335
12.4.2 PLCP前导码337
12.4.3 PLCP帧头338
12.4.4 PSDU341
12.4.5 调制344
12.4.6 需求346
12.4.7 窄带物理层仿真与研究347
12.5 超宽带物理层352
12.5.1 操作模式352
12.5.2 UWB物理层帧结构352
12.5.3 PSDU构建352
12.5.4 PHR构建355
12.5.5 同步帧头357
12.5.6 IR-UWB符号结构358
12.5.7 UWB调制360
12.5.8 IR-UWB PSDU时间参数364
12.5.9 频段划分和发送掩谱365
12.5.10 IR-UWB脉冲成形366
12.5.11 类型Ⅱ混合ARQ机制369
12.5.12 FM-UWB370
12.6 人体通信物理层372
12.6.1 HBC包结构373
12.6.2 HBC发送机373
12.6.3 PLCP 前导码374
12.6.4 物理层帧头376
12.6.5 PSDU377
12.7 本章小结379
术语表380
参考文献386
热门推荐
- 2796813.html
- 2777736.html
- 1308093.html
- 2015498.html
- 2326493.html
- 2204819.html
- 847621.html
- 3398125.html
- 817124.html
- 1511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6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0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5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71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49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7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6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0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0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