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 纪宝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5193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09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25页
  • 主题词:政治-谋略-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中国古代治国理论研究的意义2

1.以史为鉴,把握历史演变规律3

2.理一分殊:古代治国理论对当今公共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借鉴价值5

3.挖掘古代治国理论,弘扬中华文明12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研究的要义评说14

1.百舸争流,各有其长15

2.门派纷陈,各有所宗18

3.儒家独尊,一脉相承19

4.一以贯之的“天道”、“王道”与“人道”20

三、中国古代治国实践的得失研究23

1.“致治”是历代帝王的最高政治目标24

2.盛衰兴亡的历史启迪26

四、中国古代治国制度的研究评说27

五、一分为二看历史30

1.“以君为本”与“以民为本”30

2.等级身份与个人权利31

3.重政治与重经济31

4.整饬吏治与优化管理32

上篇 思想篇37

第一章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37

一、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37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40

第二章 儒家治国思想47

一、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48

二、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50

1.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的哲学依据51

2.民本论: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54

3.中庸观:儒家治国思想的思维方法57

4.经权说:儒家治国思想的运用机制59

三、儒家治国思想的逻辑体系与基本内容62

1.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62

2.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64

3.刑政: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67

4.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68

5.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属性70

6.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理论72

第三章 道家治国思想75

一、道家概述76

二、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78

1.“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78

2.“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的思想境界80

三、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83

1.海涵宽容,虚静处下83

2.顺遂民情,因循为用84

3.去奢节俭,省刑慎罚85

4.实腹虚心,愚民为术87

5.贵柔守雌,以弱制强88

第四章 法家治国思想91

一、法家学说简介92

二、法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94

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95

2.“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98

3.“法”为“天下之程式”的法治中心论100

三、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102

1.“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102

2.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104

3.“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108

4.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111

5.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113

第五章 兵家治军思想115

一、兵家发展脉络及其特征115

二、兵家经国治军思想的理论基础118

1.民本:兵家经国治军思想的人文精神118

2.“杂于利害”:兵家经国治军思想的辩证思维121

三、兵家经国治军思想的要义及其特色125

1.上下同欲,政胜为先126

2.申饬军纪,严明赏罚129

3.教戒为先,严格训练132

4.将为国辅,知人善任135

第六章 其他学派的治国思想138

一、墨家治国思想139

1.墨家学说简况139

2.“尚同”:墨家治国思想的根本宗旨141

3.“尚贤”与“节用”:墨家治国思想的两个重点144

二、《尹文子》:名家治国思想钩沉146

1.名家简况146

2.《尹文子》治国思想要点147

1.杂家与《吕氏春秋》149

三、《吕氏春秋》:杂家治国思想概述149

2.《吕氏春秋》治国思想撷要151

四、《鬼谷子》:纵横家治国学说举要156

1.纵横家与《鬼谷子》其书156

2.《鬼谷子》治国思想概况158

中篇 实践篇163

第七章 创业致治的治国方略163

一、汉初君臣的治国方略165

1.黄老无为与萧规曹随166

2.独尊儒术与文化统一172

二、贞观君臣的治国方略177

1.贞观之治的历史内涵178

2.为君之道与安人之道180

三、明初君臣的治国方略186

1.适应形势的制度创新188

2.富国安民的治本之策192

3.吏治整肃与重典治国195

四、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197

1.促进民族融合,保障国家安全198

2.强化专制主义,完善中央集权201

第八章 振衰起废的变法措施206

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209

1.部落体制与贵族特权的改革背景209

2.全面汉化的改革措施212

二、唐代中期的财政改革216

1.专卖制度的建立与漕运的整顿217

2.强化调控的税法改革219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222

1.利益冲突与变法原由223

2.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227

四、明代张居正改革231

1.务实重效的改革纲领232

2.修补体制的图强之道235

第九章 亡国之君的历史教训240

一、秦代暴政的根源242

1.帝制初创与行政瓶颈242

2.躁进与高压244

3.继位者的穷奢极欲246

二、隋炀帝的悲剧249

1.弑父篡权的不正之位250

2.嫉贤妒能的用人之失254

3.劳民伤财的暴君之治256

三、崇祯皇帝的厄运262

1.草率行事的臆断决策262

2.刚愎自用与边防失策264

3.优柔寡断与剿抚失算265

第十章 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268

一、贾谊的过秦论与治安策270

1.“攻守异势”的时代定位271

2.以礼治国的发展规划274

3.变化应时的决策原则276

二、魏徵的治道政术279

1.人心思治的教化定位280

2.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283

1.仁义开国与“杯酒释兵权”291

三、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291

2.偃革息武与通好契丹296

四、名君名臣的从政修养299

1.求名当求万世名300

2.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303

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307

下篇 制度篇318

第十一章 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318

一、丞相与三公九卿制319

1.丞相与三公319

2.九卿324

二、三省六部制326

1.三省制的演变327

2.六部与九寺五监329

三、二府三司制与一省六部制332

1.诸使差遣负责制332

2.二府三司制333

3.一省六部制334

四、内阁六部制336

第十二章 监察与刑政339

一、监察339

1.监察制度沿革概述340

2.监察方法342

3.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53

二、刑政357

1.法律的制定和沿革357

2.司法制度367

3.法律制度的特点373

第十三章 户籍与财政制度378

一、户籍制度378

1.户籍制度的起源379

2.传统户籍制度的主流形态——征赋派役户籍制度的发展381

3.户籍制度中的变种——世袭身份户籍制386

4.人口统计户籍制的兴起389

二、财政制度392

1.财政管理机构392

2.预算、储运和货币制度394

3.财政收入400

4.财政支出403

一、选拔方式406

第十四章 选官与任吏406

1.先秦的世卿世禄制407

2.察举制409

3.九品中正制411

4.科举制413

5.其他421

二、考课奖惩制度424

1.考课标准424

2.考课方式427

3.考课与奖惩429

4.考课的效用与局限429

三、俸禄、休致和抚恤制度431

1.俸禄制度431

2.休致制度433

3.抚恤制度436

四、书吏制度437

1.书吏制度的演变437

2.书吏的役务438

3.书吏在社会中的地位440

4.书吏在古代国家政务运行中的作用441

第十五章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44

一、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444

二、地方官吏设置及职能452

1.地方最高行政层级的行政管理体制452

2.地方中间层级的行政管理体制457

3.基层行政管理体制459

4.乡里保甲组织及其行政职能462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466

1.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466

2.羁縻府州和都护府467

3.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469

4.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470

第十六章 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472

一、集议与封驳474

二、从补阙拾遗到台谏合一480

三、文书勾检与行政监察484

四、权力的程序保障与责任的连带分担488

五、官僚政治的发展与文官系统的自我完善机制495

六、政治体制的成长性变革505

后记5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