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海省志 7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韩荣主编;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ISBN:780621434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海省志 7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长江源19
第一节 水系20
一、正源——沱沱河21
(一)源头22
(二)干流23
(三)支流29
(四)湖泊36
二、南源——当曲40
(一)干流41
(二)支流45
(三)湖泊49
三、北源——楚玛尔河51
(一)干流51
(二)支流54
(三)湖泊54
四、通天河上段(囊极巴陇—楚玛尔河口)57
(一)干流58
(二)支流60
(三)湖泊63
第二节 自然环境67
一、地貌67
(一)高平原丘陵67
(二)山地68
(三)冰川70
(四)冻土77
(五)温泉谷地79
(六)沼泽湿地80
(七)盆地80
二、地质81
(一)地层82
(二)岩浆岩86
(三)构造86
三、气候与水文89
(一)气候89
(二)水文91
四、地貌演变、古气候变迁与河流发育的关系94
五、土壤与植被100
六、生态环境102
一、土地资源103
第三节 资源103
二、水资源104
(一)地表水104
(二)地下水104
(三)水力资源105
三、矿产资源106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108
(一)野生动物108
五、旅游资源110
(一)“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旅游线110
(二)药用植物110
(二)各拉丹冬雪山冰川景观116
第四节 行政区划121
一、历史建置12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与行政区划125
第五节 民族与人口129
第六节 交通运输130
一、古近代交通130
(一)原始道路130
(二)唐蕃古道131
(四)清代入藏路线132
(三)元明入藏路线132
二、当代交通135
(一)青藏公路135
(二)简易公路139
(三)乡村道路140
三、输油管线142
第七节 畜牧业142
一、草原142
(一)面积143
(二)类型及分布144
(三)生产能力147
(四)草场等级150
(五)草原管理151
(六)草原区划151
二、牲畜154
(一)主要品种及分布154
(二)存栏数157
三、生产管理机构160
四、影响牧业生产的自然灾害160
(一)雪灾160
(三)风灾162
(二)旱灾162
第八节 工商企业163
第九节 对江源的考察和确定164
一、历代对江源的认识16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江源的考察170
(一)测绘江源区1:10万地形图171
(二)首次考察江源173
(三)再次考察江源180
三、对江源的争议和确定184
(三)三源说185
第十节 对江源地区的科学考察185
(二)两源说185
(一)一源说185
第十一节 长江漂流探险191
一、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191
二、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197
三、中美联合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205
第十二节 艺文、神话与古迹206
一、诗文影视206
(一)诗选206
(四)电影209
(二)游记散文选目209
(三)图册209
(五)电视210
二、神话传说212
三、古文化遗迹215
第二章 黄河源217
第一节 水系217
一、干流217
二、支流222
(一)约宗曲224
(二)阿棚鄂里曲225
(三)扎曲226
(四)玛卡日埃(曲)226
(五)卡日曲227
(六)多曲230
(七)勒那曲233
三、湖泊233
(一)扎陵湖239
(二)鄂陵湖241
(四)星星海242
(三)龙日阿错242
(五)哈江盐池243
第二节 自然环境243
一、地貌243
(一)地貌轮廓243
(二)地貌基本类型244
(三)地貌的形成与演变251
二、地质252
(一)地层253
(二)岩浆岩255
(三)构造256
三、气象水文258
(一)气象258
(二)水文261
四、土壤植被263
(一)土壤263
(二)植被271
五、自然灾害275
第三节 资源275
一、土地资源275
(五)极高山地276
(四)高山地276
(一)河谷盆地276
(二)高原中低山丘陵276
(三)山原276
二、水资源278
(一)地表水278
(二)地下水278
(三)冰川融水279
(四)水力资源279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281
(一)野生动物281
(一)金矿281
(二)池盐281
三、矿产资源281
(二)野生植物283
五、旅游资源288
(一)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玛查理)288
(二)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288
(三)措哇尕什则多卡寺及黄河源牛头铜碑289
(五)约古宗列290
(六)卡日曲290
(四)星宿海奇观290
(七)巴颜喀拉山主峰和山口291
第四节 行政区划291
一、历史建置291
二、当代建置与行政区划293
(一)玛多县293
(二)曲麻莱县294
(三)称多县294
(二)乡295
三、城、乡295
(一)玛多县城(玛查理)295
第五节 民族与人口296
一、民族296
(一)和科部落296
(二)布久部落297
(三)多仓部落297
(四)俄仓部落297
(五)干巴部落297
二、人口与构成298
(六)哈秀部落298
第六节 交通300
一、古近代交通300
(一)原始道路300
(二)唐蕃古道301
(三)元明清时期通藏驿道301
(四)民国时期的道路建设302
二、当代交通303
(一)青康公路303
(二)乡村道路305
二、牲畜品种306
第七节 畜牧业306
一、牲畜存栏306
(一)藏绵羊310
(二)牦牛311
(三)马312
(四)山羊313
第八节 河源考察313
一、古代对河源的认识与考察313
(一)远古至隋唐时期的认识313
(二)元明时期的河源考察317
(三)清代的河源考察319
二、近代对河源的考察活动326
(一)晚清时期外国人的探险考察326
(二)民国时期河源的测绘图籍32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河源的勘察330
(一)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查勘队对河源的查勘330
(二)1978年黄河源综合科学考察332
(三)关于河源问题的争论与确定335
(二)重力测量336
(一)天文测量336
一、大地测量与航空摄影测图336
第九节 河源区勘测与规划336
(三)基线测量337
(四)三角测量337
(五)水准测量337
(六)航空摄影测图337
二、两湖水下地形测量及河源植被地貌测绘338
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河源区的勘测规划338
(一)自流引水方案339
(二)提水引水方案341
(一)资源普查342
四、资源普查与区划342
(二)区划工作343
第十节 艺文选辑344
一、碑344
(一)王化云与“黄河源”木碑344
(二)黄河源头纪念碑345
二、记345
(一)《河源记》(元)潘昂霄345
(二)《河源记》(元)梁寅346
三、诗词348
(三)杂记二则(清)杨应琚348
四、文选存目354
五、神话传说354
(一)关于河源的古代神话354
(二)关于“星宿海通天”的传说355
(三)白银仙女和扎陵、鄂陵两湖的传说356
(四)珠姆城堡与格萨尔神箭的传说359
六、电影、电视360
(一)电影360
(二)电视360
一、干流363
第一节 水系363
第三章 澜沧江源363
二、支流366
三、湖泊370
第二节 自然环境370
一、地貌370
(一)高山地貌370
(二)冰川地貌371
(六)沼泽地貌372
(五)盆地地貌372
(四)高平原丘陵地貌372
(三)冰缘地貌372
二、地质373
(一)地层373
(二)岩浆岩376
(三)构造376
三、气候水文377
(一)气候377
(二)水文378
(一)土壤379
四、土壤与植被379
(二)植被382
五、自然灾害383
(一)雪灾383
(二)风沙384
(三)干旱384
(三)可利用草场面积385
(二)可利用土地面积385
(一)人均土地面积385
一、土地资源385
第三节 自然资源385
(四)泥石流385
二、水资源386
(一)地表水386
(二)地下水387
(三)冰川融水387
(四)水力资源387
(四)黄铁矿388
(三)硫化铜钼矿388
(一)鸟类388
四、野生动物资源388
(一)玉石388
三、矿产资源388
(二)煤388
(二)兽类389
(三)鱼类390
(四)爬行类390
五、野生药物资源390
第四节 行政区划392
一、历史建置392
二、当代建置392
(一)萨呼腾393
三、城、乡393
(二)旦荣乡394
(三)莫云乡395
(四)扎青乡395
(五)阿多乡396
第五节 交通396
一、古代交通396
二、当代交通397
第六节 畜牧业经济397
一、草场生产能力398
二、草场载畜量及发展潜力399
(一)绵(藏)羊400
(二)牦牛400
(三)玉树马400
三、畜种及优势400
(三)商品生产401
一、民族401
(四)增长率401
第七节 民族、习俗401
(二)牧业产值401
(一)牲畜数量401
四、畜牧业经济指标401
(四)克什米尔紫绒山羊401
二、习俗402
第八节 江源区考察活动40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40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4
(一)草原考察404
(二)区划考察404
(三)风光考察404
第九节 艺文选辑405
编后记412
热门推荐
- 3361266.html
- 3143037.html
- 2637861.html
- 3392651.html
- 2982255.html
- 3812224.html
- 3770514.html
- 2563914.html
- 2317687.html
- 28553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2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0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5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7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9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67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77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2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