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
  • 翁永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32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精神病-防治-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精神卫生、精神障碍和精神障碍病因、分类3

第一节 精神卫生3

第二节 精神障碍4

第三节 精神障碍和临床医学的关系4

第四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6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学简史6

二、目前精神障碍分类概况6

第五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13

一、概述13

二、病因的一般特点14

(一)内在因素14

(二)外在因素14

三、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14

(一)精神刺激(心理社会应激)14

(二)躯体因素15

(三)遗传因素与素质16

(四)社会环境与精神障碍18

(五)其他因素19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20

第一节 认识与认识障碍22

一、感觉与感觉障碍22

(一)感觉22

(二)感觉障碍22

二、知觉和知觉障碍23

(一)知觉23

(二)知觉障碍23

三、思维与思维障碍28

(一)思维28

(二)思维障碍30

第二节 情感与情感障碍44

一、情感44

二、情感障碍45

(一)病理性优势情感45

(二)情感诱发障碍47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50

(四)其他情感障碍51

第三节 意志行为与意志行为障碍52

一、意志行为52

二、意志行为障碍53

(一)意志障碍53

(二)行为和动作障碍55

第四节 认知与认知障碍64

一、认知64

二、认知障碍65

第五节 注意与注意障碍65

一、注意65

二、注意障碍66

(一)注意增强66

(二)注意减弱67

(三)注意涣散67

(四)随境转移67

(五)注意固定67

(六)注意缓慢67

(七)注意狭窄67

第六节 记忆和记忆障碍67

一、记忆67

二、记忆障碍68

(一)记忆增强68

(二)记忆减退69

(三)遗忘症70

第七节 智能和智能障碍71

一、智能71

二、智能障碍72

(一)智能低下72

(二)痴呆73

第八节 自知力与自知力障碍73

一、自知力73

二、自知力障碍74

(一)自知力不完整74

(二)自知力缺乏74

(三)自知力损害动态变化75

第九节 意识与意识障碍75

一、意识75

(一)自我意识75

(二)环境意识76

二、意识障碍76

(一)自我意识障碍76

(二)环境意识障碍77

第十节 常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80

一、幻觉综合征80

二、幻觉妄想综合征81

三、精神自动症81

四、疑病综合征82

五、虚无妄想综合征82

六、遗忘综合征83

七、紧张综合征83

八、情感综合征83

九、强迫综合征83

十、类妄想性幻想综合征84

十一、替身综合征84

第三章 精神科病史的采集和病历的书写85

第一节 如何采集病史85

一、住院患者病历的采集85

(一)概述85

(二)采集的内容87

二、门诊病历的采集93

(一)向患者本人采集93

(二)向患者的监护人或伴诊者采集93

第二节 如何做精神检查95

一、对精神症状进行具体的描述96

二、精神检查的次序98

三、精神检查的记录101

(一)一般表现101

(二)认识活动101

(三)情感活动103

(四)意志与行为活动104

第三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体格和实验室检查104

一、体格和实验室检查的意义104

二、体格检查的重点104

三、实验室检查105

第四章 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06

第一节 概述106

第二节 首诊服务109

(一)精神疾病个案资料110

(二)精神疾病初诊登记资料112

(三)初诊登记工作流程112

(四)交换卡工作113

第三节 复诊服务113

(一)随访工作及一般资料113

(二)防治服务个案资料114

(三)登记病例情况变动资料115

第四节 家庭病床115

(一)家庭病床开设的具体收治对象115

(二)参与家庭病床工作的人员115

(三)家庭病床的主要工作内容116

第五节 康复服务116

一、康复的三项基本原则116

(一)功能训练116

(二)全面康复116

(三)重返社会117

二、社区康复117

三、城区康复服务的形式及内容119

四、农村社区精神病防治120

五、案例122

第六节 流行病学调查126

第七节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计划生育指导127

一、精神病患者的婚育129

(一)精神病患者的结婚问题129

(二)精神病患者的生育问题130

二、精神药物对生育、哺乳的影响131

三、产后精神障碍135

第二篇 各论143

第五章 老年精神障碍143

第一节 痴呆的概念和诊断标准143

一、概念143

二、诊断标准143

第二节 痴呆的流行病学145

第三节 痴呆的分类145

一、根据病因分类145

二、根据病理和相应的精神症状学特征分类145

(一)病变主要局限于皮层的痴呆145

(二)病变主要局限于皮层下的痴呆146

(三)病变同时损害皮层和皮层下的混合性痴呆146

(四)其他代谢性病累及脑部所致的痴呆146

第四节 痴呆的检查146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痴呆147

一、阿尔茨海默病147

二、血管性痴呆151

三、路易体痴呆153

四、帕金森病痴呆157

五、麻痹性痴呆157

第六节 痴呆的治疗160

一、治疗原则160

二、促认知治疗常用药物160

三、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治疗162

四、其他162

五、预后与康复163

第七节 谵妄163

第八节 老年情感障碍166

一、老年躁狂166

二、老年抑郁症166

第九节 老年精神分裂症169

第六章 药物滥用、依赖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172

第一节 基本概念172

一、药物172

二、戒断173

三、耐受性173

四、犒赏174

五、渴求174

六、复发174

第二节 药物使用相关因素与障碍174

一、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174

(一)药物的药理特性174

(二)社会文化因素175

(三)心理因素176

(四)生物因素177

二、药物使用相关障碍177

(一)物质使用障碍178

(二)药物所致障碍178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诊断与治疗181

一、常见的阿片类物质及其特点181

(一)阿片类物质的定义181

(二)阿片类物质的分类181

(三)阿片类物质的作用182

二、阿片类物质滥用与依赖的临床诊断185

(一)阿片类物质滥用和依赖的概念185

(二)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及其诊断191

三、常见治疗药物的药理学基础195

(一)阿片类药物195

(二)非阿片类药物196

(三)中药类药物197

四、急性戒断症状的治疗原则197

第四节 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197

一、概述197

二、病因学和发病率198

三、生理学和病理学199

四、耐受性和躯体依赖200

五、戒断综合征200

六、并发的脑病201

七、治疗202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204

第一节 概述204

第二节 病因205

一、内在因素205

(一)遗传因素205

(二)素质206

(三)年龄206

二、环境因素206

(一)生物学因素206

(二)家庭环境206

(三)社会环境207

第三节 发病机制207

一、神经生化因素207

(一)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假说207

(二)谷氨酸假说208

(三)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208

(四)自体中毒假说208

(五)其他假说208

二、大脑结构变化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209

第四节 流行病学209

一、发病率209

二、患病率209

三、发病年龄209

四、性别210

第五节 临床表现210

一、早期(初发阶段)210

(一)起病形式及主要表现210

(二)早期阶段持续时间211

(三)先兆期症状212

二、症状发展期(急性期)212

(一)主要临床表现212

(二)临床类型212

三、慢性期228

(一)慢性期的划分228

(二)慢性期的临床标志228

(三)慢性期临床类型229

四、精神衰退230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31

一、诊断231

(一)诊断方法与手段231

(二)诊断标准232

二、鉴别诊断236

(一)情感性精神障碍237

(二)偏执性精神病237

(三)心因性精神障碍238

(四)神经症238

(五)器质性精神障碍239

第七节 预后240

第八节 治疗241

一、治疗原则241

二、治疗方法241

(一)药物治疗241

(二)心理治疗245

(三)工娱治疗245

第九节 预防245

一、预防发病245

二、预防复发245

第八章 偏执性精神障碍247

第一节 概述247

第二节 偏执狂和偏执状态248

一、偏执狂248

(一)发病有关因素249

(二)临床表现250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252

二、偏执状态253

(一)临床表现253

(二)诊断要点254

三、治疗要点255

第三节 急性妄想发作255

一、概述255

二、临床表现256

(一)妄想体验256

(二)心境障碍256

(三)行为及意识256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257

(一)诊断标准257

(二)鉴别诊断257

四、治疗258

(一)精神药物258

(二)心理治疗258

第九章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259

第一节 概述259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262

一、生物学研究262

(一)遗传因素262

(二)神经生化改变263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264

(四)神经解剖及影像学异常265

二、心理社会因素266

(一)童年经历266

(二)应激性生活事件267

(三)人格267

(四)心境障碍的心理学理论267

三、心境障碍的发病机制268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269

一、抑郁发作269

二、躁狂发作275

三、混合发作(状态)278

四、恶劣心境障碍279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分类、病程和预后280

一、心境障碍的分类280

(一)CCMD系统分类280

(二)DSM系统分类280

(三)ICD-10系统分类284

二、病程286

(一)抑郁发作286

(二)躁狂发作286

(三)双相障碍287

三、预后287

第五节 心境障碍的诊断288

一、抑郁发作289

二、复发性抑郁障碍289

三、轻躁狂发作290

四、躁狂发作290

五、双相情感障碍290

第六节 心境障碍的鉴别诊断291

一、继发性心境障碍291

二、精神分裂症292

三、心因性精神障碍293

四、抑郁症与恶劣心境障碍293

五、躁狂症和抑郁症与环性心境障碍294

六、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294

第七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295

一、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296

(一)心境稳定剂296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300

(三)苯二氮?类301

(四)抗抑郁药物301

(五)增效剂的使用和药物联合使用302

二、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302

(一)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303

(二)抗抑郁药分类304

三、电抽搐(痉挛)治疗323

四、其他物理治疗324

五、心理治疗324

第八节 预防复发325

第十章 神经症和应激相关障碍327

第一节 神经症327

一、概述327

(一)神经症的概念32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27

(三)神经症的特点和临床分型327

二、恐怖性焦虑障碍328

(一)概念328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329

(三)临床表现32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31

(五)治疗331

(六)预后332

(七)康复和预防332

三、惊恐障碍334

(一)概念33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334

(三)临床表现33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35

(五)治疗335

(六)病程和预后336

(七)康复和预防336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337

(一)概念33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37

(三)临床表现338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38

(五)治疗339

(六)病程和预后339

(七)康复和预防339

五、强迫性障碍341

(一)概念34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41

(三)临床表现342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43

(五)治疗344

(六)病程和预后345

(七)康复和预防345

六、分离(转换)性障碍347

(一)概念34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47

(三)临床表现348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50

(五)治疗350

(六)病程和预后352

(七)康复和预防352

七、躯体形式障碍353

(一)概念35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53

(三)临床表现35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55

(五)治疗356

(六)病程和预后357

(七)康复和预防357

八、神经衰弱359

(一)概念35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59

(三)临床表现35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360

(五)治疗361

(六)病程和预后361

(七)康复和预防361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363

一、急性应激反应363

(一)概述363

(二)临床表现364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364

(四)治疗365

(五)康复和预防366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367

(一)概述367

(二)临床表现36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368

(四)治疗368

(五)康复和预防369

三、适应性障碍371

(一)概述371

(二)临床表现371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372

(四)治疗373

(五)康复和预防373

第十一章 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376

第一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376

一、概述376

二、病因376

(一)遗传因素376

(二)器质性因素376

(三)神经解剖学因素376

(四)神经生理学因素377

(五)神经生化因素377

(六)心理社会因素377

(七)其他因素377

三、临床表现377

(一)活动过度377

(二)注意障碍378

(三)情绪不稳、冲动任性378

(四)学习困难37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78

(一)诊断要点378

(二)鉴别诊断379

五、治疗380

(一)治疗原则380

(二)药物治疗380

(三)非药物治疗384

六、预后及康复385

(一)预后385

(二)康复385

第二节 抽动障碍387

一、概述387

二、病因388

(一)遗传因素388

(二)神经生化因素388

(三)脑器质性因素388

(四)社会心理因素389

(五)其他389

三、临床表现389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389

(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389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38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90

(一)诊断要点390

(二)鉴别诊断390

五、治疗391

(一)治疗原则391

(二)药物治疗391

(三)心理治疗392

(四)其他393

六、预后和康复393

(一)预后393

(二)康复393

第三节 品行障碍396

一、流行病学396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396

(一)生物学因素396

(二)家庭因素397

(三)社会因素397

(四)其他因素397

三、临床表现397

(一)反社会性品行障碍397

(二)对立违抗性障碍398

(三)共患问题39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98

(一)诊断要点398

(二)鉴别诊断398

五、治疗399

六、预后及康复400

(一)预后400

(二)预防401

第四节 儿童情绪障碍402

一、概述402

二、临床分类、表现及发病机制403

(一)儿童焦虑症403

(二)儿童恐惧症404

三、诊断要点404

四、治疗405

五、预后及康复406

第三篇 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411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411

第一节 精神药物治疗概述411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413

一、分类413

(一)新的分类概念413

(二)按化学结构的分类414

二、作用机制414

三、临床应用41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419

(二)用法和剂量419

四、不良反应和处理424

(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424

(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425

(三)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425

(四)精神方面不良反应426

(五)体重和代谢内分泌的不良反应427

(六)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427

(七)其他不良反应428

(八)过量中毒428

五、药物间的相互作用429

第三节 抗抑郁药429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430

(一)作用机制431

(二)临床应用432

(三)不良反应及其处理433

(四)药物间的相互作用434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35

三、新型抗抑郁药436

(一)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436

(二)其他递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437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439

一、碳酸锂439

(一)作用机制439

(二)临床应用440

二、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物442

第五节 抗焦虑药443

一、苯二氮?类443

二、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446

第十三章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447

一、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技术447

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技术中电极安置方法448

三、适应证449

四、禁忌证449

五、治疗前准备450

六、治疗技术450

七、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452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454

一、概述454

(一)概念454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概况454

(三)心理治疗分类455

(四)心理治疗的对象456

(五)对治疗者的要求456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456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456

(二)治疗方法457

三、精神分析和分析性心理治疗458

(一)基本概念458

(二)基本理论459

(三)治疗方法460

四、行为治疗460

(一)基本概念460

(二)基本理论460

(三)治疗方法461

五、认知疗法464

(一)基本概念464

(二)基本理论464

(三)治疗方法465

六、来访者中心治疗466

(一)基本理论466

(二)治疗方法466

七、家庭治疗467

(一)基本理论467

(二)治疗方法467

八、森田治疗467

(一)基本理论467

(二)治疗方法468

第十五章 精神疾病的康复469

第一节 精神疾病康复和药物治疗469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康复470

第三节 精神康复的步骤471

一、康复前的检查和评定472

(一)正常行为的判定472

(二)行为的评估和记录472

(三)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473

二、制订康复计划473

(一)制订防疾病复发的措施473

(二)找出康复目标473

(三)明确康复措施473

(四)确定康复疗程473

(五)制订出具体康复计划473

第四节 康复的具体措施473

一、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能力训练474

(一)药物治疗的依从性474

(二)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措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476

(三)患者药物治疗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估479

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480

(一)复发的先兆症状480

(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的内容480

(三)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的步骤480

三、回归社会技能程式化训练484

第五节 进行程式化康复训练的操作方法485

一、向患者宣讲每个训练程式的目的485

二、角色演练486

三、设置困难及解决困难的训练486

四、给患者留作业487

五、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487

六、集中注意过程的训练487

七、工作能力康复488

(一)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练488

(二)工作特殊技能的训练489

第六节 精神康复的院内、社区循环489

一、住院期间的康复489

二、院内康复方法490

三、社区康复和院内康复的连接491

第十六章 精神疾病的护理493

第一节 护理工作的内容493

一、心理护理493

二、患者安全494

三、执行医嘱494

四、患者饮食495

五、保证患者睡眠495

六、注意清洁卫生495

七、加强康复训练496

第二节 与精神疾病患者交往及护理记录496

一、与精神疾病患者交往496

(一)与患者交往的要求496

(二)与患者交往的方法497

二、病情观察498

(一)观察内容498

(二)观察方法499

(三)观察的最佳时机499

三、护理记录500

(一)记录的内容500

(二)记录的要求501

第三节 精神疾病一般护理501

一、个人卫生护理501

二、饮食护理502

三、睡眠护理503

四、安全护理504

第四节 精神异常状态的护理504

一、幻觉状态的护理504

(一)掌握病情,保证安全505

(二)不同幻觉类型的对症护理505

(三)安排适宜的工、娱疗活动505

二、妄想状态的护理505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506

(二)与患者的交流技巧506

(三)掌握妄想内容,对症护理506

(四)妄想动摇期的护理507

(五)妄想恢复期的护理507

三、兴奋状态患者的护理507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507

(二)加强饮食护理,预防衰竭508

(三)加强睡眠护理508

(四)注意生活护理,预防合并症508

(五)重视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自控能力508

(六)不同兴奋状态患者的护理要点509

四、抑郁状态的护理510

(一)保证环境安全,预防意外511

(二)督促患者进食,保证入量511

(三)观察睡眠与病情的关系511

(四)协助料理日常生活511

(五)预防自伤、自杀512

(六)鼓励患者抒发感觉513

(七)努力改善患者消极的情绪514

(八)协助患者建立新的交往技巧514

(九)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514

五、木僵状态的护理514

(一)避免各种不良刺激515

(二)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515

(三)密切注意病情变化515

六、强迫状态的护理516

(一)心理护理516

(二)行为矫正的护理516

(三)防范意外事件516

(四)做好家属工作516

第五节 精神科意外事件的急救516

(一)自缢516

(二)噎食517

(三)中毒518

(四)外伤518

(五)吞服异物519

(六)触电520

第六节 家庭与社区护理520

一、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520

(一)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520

(二)做好家属的宣传工作521

(三)生活技能训练522

(四)职业技能训练522

二、家庭护理523

(一)攻击行为523

(二)自杀、自伤行为523

(三)木僵患者524

(四)预防患者走失524

三、预防524

(一)一级预防524

(二)二级预防525

(三)三级预防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