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西历史文化读本【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山西历史文化读本
  • 杜学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5800X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山西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西历史文化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1

第一节 历史建置沿革2

一、“山西”与山西省2

二、建置沿革3

第二节 地理形势与区位优势8

一、地理形势8

二、区位优势10

三、气候与植被14

第二章 重要的中华文明源头19

第一节 中国早期人类的故乡19

一、黄河文明的曙光19

二、汾河文化的崛起23

三、细小石器的变革26

第二节 北方农业文明的中心29

一、黄土地早期农夫29

二、绚丽的西阴之花32

三、新技术的发明创新34

第三节 华夏文明的摇篮39

一、尧都与陶寺遗存39

二、揭秘清凉寺墓地42

三、夏墟寻找夏文化44

第三章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47

第一节 东周47

一、重要的城郭遗址47

二、丰富的墓葬遗存50

第二节 汉唐52

一、以平城为代表的山西北部遗存52

二、以晋阳为代表的山西中南部遗存56

第三节 宋辽金元65

一、存留至今的建筑奇观65

二、丰富的墓葬石刻艺术70

第四节 明清71

一、明清时期的边关城堡71

二、明清时期的寺庙与民居74

第四章 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77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灿烂群星77

第二节 励精图治的政治英才79

一、治国安邦的英明君王80

二、辅佐朝政的杰出贤相82

三、顺应时势的大改革家84

第三节 勤勉精专的文臣学士86

一、创学传道的学人才士86

二、学问政绩俱佳的文臣大员88

第四节 笑傲沙场的骁勇武将91

第五节 才华横溢的文学才俊95

第五章 恢弘的民族融合舞台101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戎与变法102

一、周初的叔虞封唐102

二、晋国的和戎103

三、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10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基地的形成105

一、匈奴汉国、羯族后赵政权及平阳民族融合中心的形成106

二、北魏拓跋氏平城建都改制及平城民族融合中心的形成107

三、晋阳陪都地位的奠定及太原民族融合中心的形成107

四、作为民族融合中心区域的都城建设109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边关与商贸110

一、边关、长城110

二、马市、边贸113

第四节 民族融合与晋文化的发展114

一、晋商与商贸大通道114

二、民族文学艺术与民族习俗114

三、晋文化中的欧亚文化因素116

第六章 璀璨的思想文化成就117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别样风采117

一、子夏创立三晋儒学118

二、从子夏到荀子的三晋儒学119

三、三晋儒学的发扬光大120

第二节 法家思想的引领潮流121

一、晋国的法制建设122

二、三晋法家的形成122

三、三晋的法家思想124

四、韩非集三晋法家思想大成124

第三节 兵家思想的广阔思维125

一、晋国的军事成就126

二、吴起的军事理念127

三、尉缭的战略精神128

第四节 名家学派的源头活水130

一、三晋名家多姿多彩130

二、荀子的名辩思想131

第五节 纵横思想的策源之地133

一、“三晋多权变之士”133

二、苏秦和张仪的“纵横”成就134

三、三晋纵横家的历史影响136

第六节 佛教思想的发扬光大137

一、佛教在山西地区的早期发展137

二、发源于山西地区的争土宗138

三、山西佛教的繁荣发展139

第七节 道教思想的特色发展141

一、奠定全国性宗教的基础141

二、臻至成熟的官方宗教144

三、在山西全面收获的全真教145

第七章 鲜明的开放包容品格147

第一节 晋地在先秦时期的开放文化元素148

一、开放的建国方略148

二、开放的用人导向148

三、开放的婚姻模式149

四、开放的生活习俗150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开放前沿地带150

一、文化在征战与和谈中不断融合151

二、民族融合中的山西益趋开放151

三、不断更迭的少数民族政权体现着浓厚的开放思想152

第三节 丝绸路上古老的东西方文明对话153

一、第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与《佛国记》诞生153

二、“三教合一”的最早提倡者慧远154

三、丝绸之路留下了晋人足迹155

四、五台山与佛教中国化156

五、并州成为隋唐对外交往的开放都市157

第四节 元明以来世界文化转型中的山西158

一、刘氏兄弟与《北使记》、《西使记》158

二、马可·波罗到山西159

三、樊守义与中国第一部欧美游记《身见录》160

四、西方传教士来山西161

第五节 晋商在开拓创新中发展壮大163

一、晋商兴起于九边163

二、晋商在开放中创造票号百年辉煌的神话164

三、晋商茶叶贸易远走俄蒙166

第六节 变革思想唤醒国人,近代工业方兴未艾167

一、“睁眼看世界”的徐继畬167

二、民族变革的灵魂杨深秀169

三、山西近代工业的兴起170

第八章 灿烂的科学技术文明171

第一节 火与石:山西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重要发源地171

一、最早的用火痕迹和石器的使用171

二、制陶与其他生产生活技术的发明173

第二节 农业与水利:农耕文明的发源、成熟及水利建设的进步174

一、农业的变革与进步174

二、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177

第三节 铜与陶:辉煌的青铜时代及冶炼业与制陶业的发展179

一、陶器的出现与人类生活的飞跃179

二、冶炼技术的进步与辉煌的青铜工艺181

第四节 天文与地理:肇始、奠基与诸多领域的领先成就184

一、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及其发展进步184

二、地理学的出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186

三、杰出的数学成就189

第五节 物理与化学:三晋地区人类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结晶190

一、盐、漆与酿造技术的发展190

二、医药学领域的巨大贡献192

三、采矿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93

四、手工业与机械制造业的突出成就194

第六节 城与墙: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与杰出范例196

一、城郭与民居196

二、长城、塔、桥梁、园林、石窟、木构建筑199

第九章 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5

第一节 概述205

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5

二、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211

第二节 生成与环境213

一、肇自远古,绵延不绝213

二、发轫于斯,缤纷灿烂214

第三节 种类、分布与特色216

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及区域分布216

二、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222

第四节 传承与保护223

一、基础保护工作全面展开223

二、展示和传习基地等延伸性保护逐步展开225

第十章 凝重的红色革命篇章229

第一节 山西在中国革命中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地位229

一、山西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团组织建立较早的省份231

二、山西在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光荣传统235

三、山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锻造的优秀品质238

四、山西用血肉之躯撑起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242

五、山西牺牲自我铸就支援解放全中国的后方基地254

第二节 山西抗战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58

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学创作260

二、繁荣发展的根据地音乐、美术创作265

三、轰轰烈烈的根据地戏剧运动268

四、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和卫生事业的复兴与繁荣272

第十一章 山西在华夏文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283

第一节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诞生地283

一、山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华夏文明283

二、山西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域284

第二节 华夏文明是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287

一、在山西可以找到华夏文明演进的完整脉络287

二、华夏文明具有保持延续性的独特品格289

第三节 山西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熔炉292

一、山西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决定民族交融的历史必然292

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294

第四节 山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96

一、山西是丝绸之路的东延段296

二、晋商开通了连接欧亚的茶叶之路298

二、山西地区的发展融合了中西文明299

第五节 山西地区的华夏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302

一、农业革命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302

二、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304

三、城市与国家形态的形成305

四、郡县制与均田制等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307

五、商业的兴盛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08

六、战争与文化的交流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10

第六节 山西地区的华夏文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312

一、山西地区的文学艺术成就312

二、山西地区的思想成就316

后记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