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学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学史
  • 许道勋,徐洪兴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6476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经学-历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学的由来及终结1

第一节 经与经学的定义1

一、“经”的含义之演变1

二、“五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等诠解3

三、“经”的界定与“经学”的含义6

四、“经学”与“儒学”的异同9

第二节 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12

一、“儒”的起源与儒家学派12

二、孔子以前的“六艺”22

三、儒学课本的编纂29

四、战国时期经典的传授36

五、“秦火”与儒经的完缺问题43

第三节 经学时代的确立46

一、汉初儒学的恢复与经典的重现及传授46

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50

三、五经博士与弟子员55

四、经学确立的意义62

第四节 经典范围的扩大过程65

一、“七经”:“五经”及《论语》、《孝经》的“升格”65

二、“九经”取士67

三、“十二经”与《尔雅》入经68

四、“十三经”与《孟子》升格69

五、《大学》、《中庸》的独立与“四书”集结73

第五节 经学的流变及经学时代的终结75

一、经学史分期诸说:六期说、十期说75

二、经学演化的历程78

第二章 学派界说之一:汉学系统84

第一节 传统经学流派诸说述评84

一、清代的“两派说”、“三派说”和“四派说”84

二、“五四”以后的“三系说”和“新三派说”87

三、对前人诸说的评估及“新四系说”的构想89

第二节 汉代今文经学92

一、五经博士、黄龙十二博士、建武十四博士92

二、从石渠阁会议到白虎观会议98

三、汉代公羊学的最后成果——何休《公羊解诂》105

四、太学经学与熹平石经107

五、谶纬之学109

第三节 汉代古文经学113

一、汉代古文经典的重现与流传113

二、刘歆倡导古文经学118

三、东汉初年关于立古文博士的争论122

四、郑、贾之学与马融之学124

第四节 郑玄“通学”126

一、郑玄学术生平:走向“通学”之路126

二、郑玄的经学成就129

三、今古文学从对立到融合135

第五节 汉学的“中变”形态138

一、五经博士制度的变迁138

二、王肃之学及其影响142

三、《易》学的玄学化:王弼注《易》145

四、《春秋》学的新集解148

五、伪《古文尚书》的流传151

六、“三礼”之盛与“五礼”的关系153

七、“南学”“北学”风尚的异同155

第六节 汉学系统的总结160

一、开启汉学统一的先声:《经典释文》160

二、国子监:经学教育新体制的确立163

三、从“五经定本”到《五经正义》166

四、“大经”、“中经”、“小经”及其义疏171

五、《孝经》学的集结:唐玄宗御注《孝经》174

第三章 学派界说之二:宋学系统177

第一节 “宋学”之名的由来及含义177

一、宋学系统产生的背景180

第二节 宋学系统的产生180

二、宋学系统产生的过程185

第三节 北宋经学变古诸派194

一、庆历之际诸派:苏湖学、泰山学、江西学、濂学194

二、熙丰前后诸派:关学、洛学、新学、涑水学、象数学、蜀学204

第四节 《四书集注》:程朱“理学”派211

第五节 “六经注我”:陆王“心学”派214

一、“陆学”214

二、“王学”216

第六节 以经为史,以史治经:浙东学派218

第一节 “清学”的含义及由来223

第四章 学派界说之三:清学系统223

第二节 清初经学之重振及开创人物226

一、清初儒宗顾炎武227

二、黄宗羲、胡渭对先天易说的批判229

三、阎若璩与《古文尚书疏证》231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经学研究与学派233

一、惠栋与吴派233

二、戴震与皖派242

三、浙东学派248

四、扬州学派254

第四节 常州学派与宋学派259

一、常州学派259

二、宋学派265

第五章 学派界说之四:晚清系统270

第一节 近代经学的主要特征及内涵270

第二节 近代今文经学诸家276

一、龚自珍277

二、魏源279

三、戴望281

四、廖平283

五、皮锡瑞286

六、康有为287

第三节 近代汉宋兼容诸家290

一、曾国藩291

二、邵懿辰293

三、陈澧与朱一新296

第四节 近代古文经学诸家301

一、俞樾301

二、章炳麟303

三、孙诒让307

四、刘师培309

第六章 经典的内容和解经的方法312

第一节 “六经”次序与《乐经》之有无问题312

一、关于“六经”的两种排列次序312

二、《乐经》之有无问题315

第二节 《周易》317

一、《周易》的内容317

二、《周易》的作者及成书年代321

三、今本《周易》及历代研究《周易》之要著325

一、《尚书》的名称与体例328

第三节 《尚书》328

二、《今文尚书》329

三、《古文尚书》333

四、伪《古文尚书》334

五、历代研究《尚书》之要著335

第四节 《诗经》336

一、《诗经》的编集与内容336

二、《诗序》339

三、齐、鲁、韩三家《诗》及《毛诗》340

四、历代研究《诗经》之要著341

一、《周礼》342

第五节 “三礼”342

二、《仪礼》345

三、《礼记》348

第六节 《春秋》与“三传”351

一、《春秋经》351

二、《左传》353

三、《公羊传》357

四、《穀梁传》359

五、历代研究《春秋》“三传”之要著360

一、《论语》361

第七节 其他诸经361

二、《孝经》367

三、《尔雅》371

四、《孟子》373

第八节 纬书、石经、古写本经375

一、纬书375

二、历代石经377

三、敦煌发现的古写本经380

第九节 经典注释的方法与体例383

一、口头说经与“师法”、“家法”383

二、章句训诂之学387

三、义疏之学391

四、义理之学393

五、考据之学395

第七章 经学的作用与影响及经学史研究400

第一节 经学与历代封建统治400

一、大一统政治、宗法血缘制度的理论基石400

二、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政府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405

第二节 经学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410

一、经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10

二、经学与史学412

三、经学与语言文字学414

四、经学与哲学415

五、经学与文学417

第三节 “五四”以来经学史的研究419

一、对待“经学”与“经典”的不同态度419

二、郭沫若、范文澜、周予同等经学史研究成果421

三、“古史辨派”与经典辨伪424

四、建国后经学史研究简述425

五、考古发现的“经典”及其研究成果427

附录一 本书征引书目与论文432

附录二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有关儒家经典 马颢 444

后记 徐洪兴 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