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化学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郭保章编著(首都师范大学)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4128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2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53页
- 主题词:化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化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1
1.2 原始社会有没有科学7
原始社会的科学萌芽9
原始思维中的科学萌芽11
火的被驯服13
驯服火的意义14
1.3 中国五千年文明从何处着手16
中国文明长期存在的原因17
1.4 亚当·斯密论中国18
1.5 近代科学(包括化学)何以不出自中国21
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形成23
2.1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24
2.2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27
2.3 陶器的发明及其工艺演进34
陶器的发明34
早期的陶器及其工艺36
2.4 原始人有关金属及冶金的知识40
2.5 原始人的酿造知识44
曲蘖的定义及其发展45
第三章 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47
3.1 青铜时代和商朝的开始47
3.2 中国青铜冶炼起源于我伟大先民的创造48
3.3 原始瓷器的出现52
3.4 商代在造酒上的进步54
3.5 商代在科学和文化上的进步56
殷鉴不远59
第四章 西周——中国的古典时期59
4.1 殷鉴不远,天命维新59
天命维新60
4.2 西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64
4.3 华夏文明体系的形成67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70
5.1 礼崩乐坏,周王朝名存实亡70
5.2 青铜铸炼技术达到高度成熟阶段71
5.3 铁的使用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72
铸铁的发明74
炼钢技术的发明74
5.4 铁器时代的技术革新75
5.5 士的出现77
5.6 诸子百家78
老子和道家79
5.7 世界同期透视80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80
古希腊的自然观84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89
6.1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89
汉族的形成90
6.2 秦汉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有利和不利条件92
文字的统一92
度量衡的统一95
全国性邮驿站的建立97
焚书坑儒97
尊儒术罢黜百家99
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106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107
战斗的无神论者王充110
6.3 中国炼丹术的诞生111
关于求仙和炼丹之说113
秦始皇迷信方士的起源113
司马迁对汉武帝迷信方士的揭露115
司马迁以后无神论者对方士的批判117
关于道教的起源和炼丹118
炼金与炼丹的联系与区别121
两类炼丹人123
魏伯阳124
狐刚子125
6.4 两汉在技术上的重大成就127
冶铁、炼钢127
铸铜及其他金属工业129
纺织和印染业131
汉代的漆器133
纸的发明135
蔡伦142
秦砖汉瓦及其他147
6.5 世界同期透视155
6.6 本章小结157
第七章 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159
7.1 玉瓯金瓶的裂分159
7.2 长城的缺口160
7.3 炼丹炉中的化学162
葛洪163
陶弘景169
7.4 从炒钢、百炼钢到灌钢175
7.5 造纸术的进步179
7.6 漆器制造工艺进一步发展179
7.7 制曲酿酒工艺成熟180
7.8 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186
8.1 隋朝的贡献192
第八章 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192
8.2 唐朝,东方巨龙的腾飞194
8.3 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原因196
多民族统一国家196
均田制197
科举制198
信仰自由199
对外开放和科技文化交流202
8.4 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203
炼丹术的发展205
炼丹设备207
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208
火药的发明209
与阿拉伯炼金术之比较211
8.5 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214
《本草经》214
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215
孙思邈并非炼丹家217
与西方比较217
8.6 实用化学的进步218
从出土唐代金银器看炼银技术218
造纸术的进步223
南青北白与唐三彩225
唐代的漆器上乘——剔红228
8.7 唐代一般科学技术概况229
8.8 世界同期透视231
9.1 对抗的宋辽夏金233
第九章 对抗的宋辽夏金233
9.2 宋代发展科学技术的时代背景235
9.3 宋代使用火药武器并改进火药配方240
9.4 烧瓷技术完全成熟244
9.5 重视修订各类“本草”246
9.6 冶金技术有新的进步248
9.7 纸业与漆业的发展250
9.8 宋时炼丹术趋于衰落251
9.9 与阿拉伯炼金术的比较257
9.10 宋代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260
9.11 世界同期透视262
第十章 一统大元266
10.1 蒙古人的入侵和宋朝的灭亡266
10.2 下马治天下268
10.3 与化学有关的工艺进展271
火药与火器的进步271
冶金方面的进步271
漆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72
元瓷272
蒸馏酒273
10.4 中国炼丹术的进一步衰落279
元代炼丹术的衰落279
阿拉伯炼金术向欧洲传播280
10.5 元朝的政治及其后果281
10.6 世界同期透视282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停滞的明朝286
11.1 明朝的建立和它的对内对外政策286
极权统治286
洪武型财政287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287
11.2 郑和下西洋和我国造船航海技术290
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292
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294
11.3 冶金技术全面进步294
炒钢工艺的新成就295
灌钢法的新发展296
较早的炼锌技术297
11.4 明瓷299
11.5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300
本草学是化学知识的大宝库300
11.6 炼丹术在明代回光返照303
11.7 明代的思想家308
11.8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被之回顾311
11.9 世界同期透视316
化学工艺318
医药化学319
12.1 清王朝的建立及概况323
第十二章 闭关锁国的满清帝国323
12.2 严酷的思想统治327
12.3 科学技术相对落后328
12.4 乾嘉学派330
12.5 闭关锁国阻碍经济交流和科技进步333
12.6 中国炼丹术的成就及与西方的比较335
中国炼丹术的成就335
中西方炼丹术的比较339
12.7 中国近代化学落后原因的探讨352
12.8 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社会原因354
12.9 世界同期透视357
第十三章 西方冲击下的清帝国日落黄昏360
13.1 落后与强暴的战争360
13.2 此诚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362
13.3 “师夷”问题365
13.4 欧洲近代化学的传入367
欧洲近代化学何时传入我国368
“化学”一词之由来371
13.5 洋务运动时期化学之引进375
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育376
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徐寿385
徐寿的合作者——傅兰雅391
徐寿和傅兰雅合译的化学教材396
格致书院中的化学教育401
《格致汇编》中传播的化学知识407
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教育回顾411
中国最早的铅室法制硫酸(1874年)416
徐尚武谈火药源流418
13.6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423
维新时期的化学教育改革423
“癸卯学制”中的化学教育425
书刊亦为传播知识所必需434
13.7 晚清实施化学教育概述436
13.8 “科学”一词之由来439
13.9 世界同期透视与中日比较442
14.1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447
第十四章 步履维艰的中华民国447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448
杜亚泉现象452
民国初化学之研究455
14.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57
中央研究院成立458
1932年成立中国化学会46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之化学研究47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471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概况477
14.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477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478
14.4 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482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483
化学家及获奖项目484
14.5 台湾光复后台湾之化学研究490
第十五章 前进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491
15.1 概论491
中国科学院成立500
15.2 建国初期(1949—1955)500
化学研究所成立经过510
批判鲍林共振论——政治干扰学术511
开展抗生素的研究工作517
梁树权为包头钢铁厂的设计提供分析数据518
第一次全国高分子化学会议520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成立526
15.3 向现代科学进军(1956—1966)533
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533
关于科学体制问题之争535
从知识分子会议到政协二次会议538
敢言的傅鹰543
张劲夫请求在反右运动中保护自然科学家546
错误批判曾昭抡等五教授关于科学体制问题的意见547
化学家为固体燃料推进剂提供黏合剂550
化学家与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装料550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562
举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568
研制有机和无机温控涂层570
人工合成大单晶云母571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572
完成硼同位素分离任务572
15.4 “文革”浩劫与纠“左”治乱(1966—1976)573
研制锂同位素分离新工艺574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575
新技术局归口的研究机构大批划归国防部门576
科学家、教师和干部在“清队”中遭受迫害578
启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578
大批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和干部下放“五七”干校580
研制血液代用品和促排药581
提出科研工作“三面向”的口号及组织措施582
计划座谈会全盘否定“文革”前的科研工作583
陈伯达鼓动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584
周恩来多次过问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585
1973年《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化学通报》、《化学学报》等相继复刊586
完成1.8?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592
化工冶金散式流态化理论体系创立593
江青煽动批科学院的“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们”594
抗疟新药青蒿素全合成研究594
160胶片生产出正式样片595
历史转折的前奏596
“文革”对教育和科研的影响598
15.5 改革开放时期(1977—2000)602
邓小平复出抓科技工作602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607
中国化学家对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的贡献608
中国化学家对无机晶体材料的贡献612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616
“丁烯氧化脱氢催化过程”项目通过鉴定617
中空纤维氮氢分离膜研制成功618
人工合成青蒿素获得成功619
15.6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620
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演进620
中科院化学部历届院士名单626
15.7 中国现代化学的发展633
中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634
中国量子化学640
中国化学热力学研究644
中国化学动力学和催化研究646
中国电化学研究650
中国光化学研究概况651
中国结构化学652
中国分析化学654
中国无机化学658
中国有机化学664
中国药物化学667
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671
中国环境化学进展675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概况681
附录1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况表684
附录2 中国近现代化学大事记700
附录3 世界化学大事记718
附录4 主要参考书目729
热门推荐
- 3029930.html
- 1970236.html
- 2801833.html
- 1947428.html
- 573155.html
- 3575943.html
- 1208105.html
- 935816.html
- 1473012.html
- 550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40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9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6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1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6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87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6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9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20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