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新编【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学新编
  •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编写组组织编写;褚远辉,张平海,闫祯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3374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教育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做合格教师的科学——教育学(代绪论)6

第一节 教育及其本质6

一、什么是教育6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11

三、教育的本质12

第二节 什么是教育学14

一、教育学的研究领域14

二、教育学的研究内容16

第三节 怎样学习教育学22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22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24

第一章 课堂32

第一节 交往的课堂32

一、关于交往32

二、交往的功能33

三、交往的类型36

第二节 生命的课堂42

一、课堂的生命表现42

二、为课堂注入生命45

第三节 建构的课堂50

一、“传递”让位于“建构”50

二、创设“学习环境”53

三、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策略55

第二章 教学(一)63

第一节 教学概述63

一、教学的概念63

二、教学的实质64

第二节 教学过程67

一、教学过程的结构67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68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69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71

第三节 教学原则80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80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3

三、直观性原则85

四、启发性原则87

五、因材施教原则90

第四节 教学方法93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93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97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98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100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101

六、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102

第五节 教学艺术108

一、教学艺术的概述108

二、课堂教学艺术117

第三章 教学(二)131

第一节 备课131

一、备课的方式131

二、备课的种类138

三、新课程下备课的一般策略142

第二节 上课146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146

二、一节好课的标准147

三、上课的技能149

第三节 教学评价155

一、教学评价的概述155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161

三、学生学业评价163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164

第四节 课后的反思168

一、课后反思的概念168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169

三、课后反思的方法171

第四章 课程(一)175

第一节 课程类别175

一、课程的概念175

二、课程的类别176

第二节 课程结构182

一、课程结构概述182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与体系184

第三节 课程内容188

一、分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88

二、综合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91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93

第四节 课程改革197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97

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

第五章 课程(二)212

第一节 课程计划212

一、什么是课程计划212

二、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213

三、课程计划的编制216

第二节 课程标准220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220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222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223

第三节 教科书227

一、教科书与教材227

二、教科书的作用228

三、正确对待教科书230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34

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234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235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37

第六章 学生与学习方式247

第一节 学生的地位247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247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49

第二节 学习方式255

一、学习方式的内涵255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257

第三节 自主学习261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261

二、自主学习活动的类型263

三、促进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264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270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270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273

三、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275

第五节 合作学习278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278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类型和要素282

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285

第七章 教师与教学方式291

第一节 教师的价值291

一、教师价值的内容291

二、教师价值的体现296

三、教师实现价值必须具备的素质297

第二节 教师角色300

一、教师角色300

二、教师角色的协调与转换306

第三节 教学方式变革311

一、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311

二、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321

第八章 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330

第一节 课堂的组织管理330

一、关于组织的概念330

二、课堂组织管理的意义331

三、组织管理应该怎样进行332

四、影响课堂组织管理的主要因素333

五、课堂的组织管理策略335

第二节 课堂的教学管理341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341

二、课堂教学阶段的管理342

第三节 班级管理349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349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350

三、班级管理的方法352

第四节 家校关系的协调359

一、协调家校关系的意义359

二、协调家校关系的途径360

第九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368

第一节 学校教育368

一、学校教育的要素368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75

三、学校教育的功能381

四、学校教育制度385

第二节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393

一、家庭教育393

二、社会教育405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414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的意义414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的基本原则415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基本方式416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机构结合的基本方式417

第十章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423

第一节 教育的目的423

一、教育目的概述423

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430

三、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32

第二节 教育的价值439

一、教育的价值439

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442

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449

第三节 教育价值观455

一、教育价值取向455

二、教育价值的创造462

参考文献469

后记4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