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修订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晋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1193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89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904页
- 主题词:法制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及历史传统1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
(二)以法治国,法为权衡2
(三)罪刑法定,援法断罪6
(四)家族本位,伦理入法7
(五)权法冲突,法吏互补9
(六)诸法并存,民刑有分11
(七)援法生例,以例辅法12
(八)无讼是求,调处息争12
(九)统一释法,律学兴起13
二、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15
三、有关中华法系的几个问题17
(一)中华法系的文化源头17
(二)中华法系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缔造18
(三)研究中华法系,创新中华法系18
第一篇 中华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夏商法制20
一、氏族社会的解体与法制文明的曙光20
二、中国走向法制文明的途径24
三、由原始的习俗到阶级社会的法律26
(一)由象刑到阶级刑法26
(二)有关中国法律起源的主要观点28
四、夏国家构成与法制34
(一)国家构成34
(二)禹刑的基本内容37
(三)夏礼的作用及礼刑合流的趋向39
五、商奴隶制关系的发展40
六、王权、族权与神权的统一41
七、行政机关建设44
八、民事与经济法律规范的出现46
(一)民事法律46
(二)经济法律48
九、法观念的增进与法制文明的重要结晶—《尚书·洪范》49
十、刑事法律的发展52
十一、神权法盛行的商朝司法55
第二篇 奴隶制法制文明发达形态的西周法制57
一、以殷为鉴,新法律思想的形成57
二、周公制礼,失礼入刑60
三、礼乐刑政,综合为治64
四、《九刑》和《吕刑》66
五、宗法礼制指导下的西周法律70
(一)行政法律70
(二)民事法律78
(三)经济法律89
(四)刑事法律91
(五)司法制度102
六、西周法制的地位与特点109
(一)依礼制法,礼刑互补109
(二)国法与宗(家)法具有一致性110
(三)“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110
(四)重公权轻私权,突出刑的作用111
第三篇 社会大变动中的春秋战国法制112
一、社会的大变动与各国改革112
二、春秋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117
(一)诸侯国的立法概况117
(二)成文法的公布119
三、早期法治思想的兴起与春秋法制121
(一)法治思想的兴起121
(二)春秋法制123
四、各国封建政府的建立与官僚制度的形成130
(一)各国封建政府的建立130
(二)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132
五、各国的立法活动与李悝《法经》134
(一)各国的立法概况134
(二)李悝《法经》135
(三)刑、法、律的演变139
六、战国后期的法家思想与儒法合流的趋势140
第四篇 统一前后的秦法制147
一、云梦秦简与秦律的性质147
二、秦简秦律的主要内容150
(一)行政法律150
(二)民事法律156
(三)经济法律160
(四)刑事法律166
三、司法制度193
(一)司法机关193
(二)诉讼制度193
(三)审判制度194
(四)狱政制度196
四、统一后的立法指导思想197
五、统一后体现专制与集权的立法建制200
(一)创立皇帝制度200
(二)建立统一的官僚机关体系201
(三)增补民事与经济法律202
(四)加强专制与集权的刑事法律204
(五)高度集权的司法审判207
第五篇 儒家化的两汉法制210
一、西汉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成就210
(一)汉朝的建立与黄老之学对治国的影响210
(二)立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化214
(三)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222
二、行政法律227
(一)行政立法227
(二)皇帝制度的巩固与发展228
(三)建立丞相、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230
(四)地方郡县与封国并存232
(五)中央监察机关的建立与《刺察六条》234
(六)职官管理制度法律化238
三、民事法律243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发展与民事立法243
(二)身份与民事权利244
(三)所有权245
(四)债246
(五)婚姻、家庭与继承249
四、经济法律251
(一)农业管理法252
(二)手工业管理法253
(三)商业管理法254
(四)金融财政管理法255
五、刑事法律256
(一)罪名256
(二)刑法原则269
(三)刑制274
六、司法制度282
(一)司法机关282
(二)诉讼制度283
(三)审判制度284
(四)春秋决狱285
(五)《汉简》中的民事诉讼制度288
七、东汉律学的发展与法制的主要变化291
(一)律学的发展与汉律“章句”292
(二)法律渊源的多样化与“比”的作用的提高293
(三)刑法的变化295
第六篇 大总结与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法制299
一、各朝立法的主要成就300
(一)以《魏律》为代表的三国的立法成就302
(二)以《晋律》为代表的两晋及南朝的立法成就306
(三)以《北魏律》、《北齐律》为代表的北朝的立法成就312
二、各朝法律的基本内容321
(一)行政法律321
(二)民事法律332
(三)经济法律338
(四)刑事法律339
三、司法制度350
(一)司法机关350
(二)诉讼与审判制度350
第七篇 兼取南北之长的隋法制353
一、隋朝立法与《开皇律》的历史地位353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定型与开科取士的制度化357
(一)确立三省六部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与州县二级制度357
(二)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选官制度358
三、以均田、租庸调法为主干的民事与经济法律359
(一)推行均田法359
(二)清理户籍,按户等纳税360
(三)整顿货币制度360
四、封建刑法基本架构的完成361
(一)罪名361
(二)刑法原则364
(三)刑制364
五、司法权进一步集中化365
第八篇 中华法系成熟与定型的唐法制369
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370
(一)明法慎刑,以宽仁治天下371
(二)德礼为本、刑罚为用373
(三)法条简约,保持稳定374
(四)人有所犯,一断于律375
二、立法活动378
三、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382
(一)唐律的特点383
(二)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388
四、内容细密的行政法律391
(一)立法概况391
(二)三省六部行政管理体制的巩固与强化392
(三)州(郡)县二级地方体制的定型396
(四)监察机构的扩大与言谏分立398
(五)公文及勾检制度403
(六)职官管理法405
五、趋于复杂化的民事法律409
(一)民事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409
(二)物权411
(三)债418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423
六、趋于规范化的经济法律427
(一)赋税立法427
(二)手工业法规429
(三)商业法规431
七、趋于定型化的刑事法律433
(一)刑法总则性规定433
(二)罪名439
八、相对完备的司法制度447
(一)司法机关447
(二)诉讼制度449
(三)审判制度451
(四)狱政制度455
九、五代十国的法律制度456
(一)立法活动456
(二)法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457
第九篇 商品经济与中央集权推动下的两宋法制460
一、宋初国策与立法指导思想461
(一)宋初的基本国策461
(二)立法指导思想462
二、两宋立法的特点与历史地位465
(一)立法活动与特点465
(二)两宋法制的历史地位与法学的发展470
三、强化中央集权的行政法律473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改革474
(二)监察机关的扩大与监察法的发展478
(三)职官管理法486
四、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民事法律494
(一)身份的变化494
(二)物权497
(三)债501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510
五、体现改革精神的经济与金融法律515
(一)农业立法516
(二)手工业立法517
(三)商业立法518
(四)金融财政立法523
六、以“重典治盗贼”的刑事法律530
(一)盗贼重法530
(二)惩贪法534
(三)刑制的变化536
七、鞫、谳分司的司法制度537
(一)司法机关的变动537
(二)诉讼制度539
(三)审判制度541
(四)狱政制度545
第十篇 丰富中华法制文明的辽、西夏、金、元、后金法制547
一、辽、西夏与金的法制547
(一)辽法制548
(二)西夏法制552
(三)金法制561
二、元法制574
(一)元统一政权的建立与立法成就574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法律582
(三)商品经济的衰退与民事法律的迟滞593
(四)经济法律606
(五)刑法思想与刑法体系607
(六)司法权的分散与诉讼制度的发展616
三、后金(清)法制620
(一)“参汉酌金”的法律思想的形成621
(二)立法活动与特点627
(三)初具规模的行政法律639
(四)封建性质的民事与经济法律647
(五)相对规范的刑事法律656
(六)“参汉酌金”的司法制度663
第十一篇 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明法制669
一、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及其对法制的影响670
(一)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671
(二)立法的主要成就678
(三)私家注律的兴起693
二、行政法典化的趋势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696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696
(二)职官监察进一步法律化702
(三)官僚制度的发展与职官管理法707
三、商品经济推动下的民事法律712
(一)民事主体712
(二)物权714
(三)债718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723
四、日臻严密的经济法律727
(一)农业法727
(二)工商法729
(三)财税法734
五、强化专制统治下的刑事法律736
(一)扩大反逆罪的株连范围736
(二)严惩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737
(三)以严刑纠治思想言论739
(四)整饬吏治,惩罚贪官740
(五)加重对强盗、窃盗和流民的刑罚744
(六)限制和制裁宗藩活动745
(七)服制与刑名进一步结合746
(八)刑法原则的新发展747
(九)重其重罪,轻其轻罪747
(十)法定刑与法外刑相结合748
六、体现极端专制的司法制度749
(一)司法机关与管辖749
(二)诉讼制度754
(三)审判制度756
第十二篇 封建法制文明最后形态的清法制763
一、全面确立“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764
(一)《大清律例》—“参汉酌金”的主要成果764
(二)《大清会典》与各部院则例的制定769
(三)民族区域立法的成就773
(四)律学的新成就及其对立法的影响781
二、行政法律趋向完备786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动786
(二)职官管理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802
三、民事法律趋向集中化807
(一)身份807
(二)物权818
(三)债831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836
四、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845
(一)赋役立法845
(二)工商立法847
(三)漕运立法851
五、封建刑法的最后形态853
(一)罪名853
(二)刑法原则864
(三)刑制864
六、趋于完备的司法制度867
(一)司法机关体系867
(二)诉讼制度871
(三)审判制度874
七、狱政制度888
后记889
热门推荐
- 3571773.html
- 2052648.html
- 3752537.html
- 85140.html
- 3815746.html
- 3528231.html
- 3220814.html
- 1974979.html
- 3349416.html
- 27931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2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3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77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1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59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4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92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73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5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