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学讲坛【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国学讲坛
  • 张步云著;张立华,张楚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1060356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国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学讲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弘扬国学的现实意义1

一、国学的内涵1

二、五四以来围绕国学地位的论争3

三、当前国学所处的地位4

四、宏扬国学的现实意义6

五、当前学术界对国学的认识9

第二讲 关于孔子和《论语》及儒家学派14

一、孔子的身世14

(一)孔子降生的传说14

(二)孔子的从政经历16

(三)孔子的教学活动20

(四)孔子晚年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整理20

二、《论语》的成书22

三、儒家学派的来源24

第三讲 孔子的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27

一、为政以德,爱民为本27

(一)“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27

(二)“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28

(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的内涵29

(四)仁人的五种品德31

(五)孔子的德治思想的两个层面32

(六)强调道德具有超越一切的无形力量32

二、富民为本,教民为先34

(一)把富民置于为政的重要位置34

(二)富民之后,重在教育35

(三)追求富贵,符合礼仪35

三、在位谋政,莅职尽责36

(一)在其位,谋其政36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8

四、德主刑辅,宽猛相济39

(一)道德教化的优越性及法律刑罚的局限性39

(二)辅之于刑罚,德刑兼施、宽猛相济40

五、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42

(一)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42

(二)儒家历来重视“名节”,强调“慎独”43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44

(四)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46

第四讲 孔子忠孝观的再认识及传统道德的回归48

一、“孝悌”是儒家所推崇的个人品德48

(一)孔子关于“孝”的论述49

(二)封建社会的“丁忧”和“守制”50

(三)古代至孝的故事51

(四)关于“悌”的内涵54

(五)关于“忠孝不能双全”55

二、忠,是君子必具之品德,是孝的更高层次的表现57

(一)忠是君子必备之品德57

(二)君臣关系的广义理解57

(三)儒家的忠君是有条件的59

第五讲 儒家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应用61

一、 “知人”是“用人”的先决条件61

二、德才兼备,是用人的重要标准63

(一)坚持全面看人,慎选贤才64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64

(三)选人标准,服从“治世”65

三、“用人”要做到各尽其才67

四、用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68

五、知人、用人的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72

(一)制定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标准和用人原则72

(二)应用“德才观”做好各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73

(三)唯贤是举是领导的重要职责74

(四)因事择人,视能授权74

(五)组建团队应坚持长短搭配原则75

(六)“用”、“养”并重原则76

(七)人才评估的德、能、勤、绩原则76

第六讲 儒家的修身思想对现代人(企业员工)的启示77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精华77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77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内容78

(三)孔子谈修身,对弟子的告诫80

(四)淡泊名利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84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启示86

(一)企业员工的素质概述86

(二)企业主要领导人(经理)需要的基本素质87

(三)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90

第七讲 孔子的治学精神对现代青年的启示92

一、学习的目的性92

(一)“学而优则仕”在当时的进步意义92

(二)“学而优则仕”的消极影响93

(三)孔子所主张的学习目的有两方面93

二、学习的重要性94

三、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94

四、学习的态度95

(一)善于向别人的长处学习95

(二)勇于向身份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95

五、学习要刻苦96

六、孔子的治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97

(一)积极进取,奋力追求97

(二)认真读书98

(三)读书,不分年龄,不论早晚,只要用心专一就有收获100

第八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03

一、孔子的教学活动103

(一)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103

(二)孔子的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03

(三)孔子的言传和身教104

(四)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105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05

(一)重视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105

(二)重视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106

三、孔子的教学特点107

(一)因材施教107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109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109

四、我们在教育领域学习孔子什么111

(一)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诱导111

(二)我们对学生要因材施教112

第九讲 庄子——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114

一、庄子其人114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115

(一)追求绝对自由和永恒115

(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16

(三)主张“无为”,顺从“天道”118

(四)淡薄名利,快乐人生121

(五)不受生死祸福的困扰,寻求宁静超越的境界123

(六)至乐无乐,至誉无誉124

三、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125

(一)否定仕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125

(二)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126

(三)向往安闲自在的平等生活127

四、《庄子》的艺术价值128

(一)睿智的思辨和浓郁的抒情结合128

(二)奇特的想象与盎然的诗意交融130

(三)艺术之境蕴涵深刻的哲理130

五、庄子的历史地位131

第十讲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133

一、反对变法而被贬谪133

二、震惊全国的“乌台诗案”134

(一)欲置苏轼于死地的御史135

(二)“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136

(三)招罪惹灾的《山村》诗137

(四)悲痛凄伤的诀别诗138

(五)险恶诗案,化险为夷139

(六)“乌台诗案”余波未平140

三、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140

(一)“乌台诗案”与王安石是否有关140

(二)苏王互相赏识,却政见不合141

(三)王安石上书神宗营救苏轼142

(四)相聚江宁,诗酒唱和143

四、旧派排挤,新派贬谪143

(一)贬谪惠州144

(二)再贬海南145

五、“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145

第十一讲 陆游的壮志未酬和爱情悲剧147

一、陆游诗中,贯穿着爱国主题147

二、陆游的爱情悲剧152

(一)封建礼教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152

(二)一曲凄婉哀痛的爱情悲歌153

(三)生死相依,梦绕魂牵156

第十二讲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58

第十三讲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功过162

一、唐代的科举是推荐和考试相结合162

(一)唐代初期科考比较公开公正162

(二)唐代中后期拉关系走后门之风愈演愈烈164

二、宋代措施严密,制度完善164

(一)“锁院”制度的确立164

(二)殿试成为定制164

(三)“别试”、“糊名”及“誊录”165

(四)科举考试中几则具体事例165

三、科举历来是国家大典167

四、对科场案例的严厉处罚168

(一)顺治四年的江南科场案169

(二)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169

(三)康熙五十年河南科场案170

五、考试选才的价值170

第十四讲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172

一、《西厢记》的成书过程172

(一)元稹的《莺莺传》172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173

二、《西厢记》剧情简介174

三、《西厢记》的思想价值176

四、《西厢记》的艺术价值177

(一)在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177

(二)结构有突破性的创新179

(三)优美的雅曲文辞,浓郁的诗情画意179

(四)化用名诗佳句,蕴涵新的意境182

第十五讲 《阅微草堂笔记》——一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185

一、揭露了封建官场的凶险和腐败185

二、揭露了官绅豪强的骄奢淫逸和残暴丑恶189

三、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血泪190

四、反映了下层妇女被奴役、被蹂躏的苦难190

五、描写了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和社会酿成的悲剧191

六、揭露了封建理学的虚伪和偏执194

七、赞颂了普通人民的智慧和勇敢196

八、写出了人间万象和市井百态197

九、《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和思想上的得失199

第十六讲 古典诗歌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202

一、高度的艺术魅力 丰富的思想内涵202

二、激励精神意志、陶冶思想情操207

第十七讲 诗词的传承关系211

一、创作风格方面的传承211

(一)浪漫主义的传承212

(二)现实主义的传承216

二、艺术技巧方面的传承222

后记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