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探视心灵 精神分析的源与流【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阮宜正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62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7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117页
- 主题词:人性-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探视心灵 精神分析的源与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篇 精神世界纵深行1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先驱: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哲学寻思——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1
第一节 哲学的历史性转向2
一、从洛克到康德2
二、从康德到叔本华3
第二节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
一、世界是我的表象4
二、意志是世界的本源4
三、人受意志的统一支配5
四、对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痛苦之源5
五、对意志的否定是解脱之根7
第二章 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底部还有一巨大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0
第一节 从“抵抗”中发现无意识10
一、寻求“抵抗”背后的心理内容(抵抗→压抑→无意识)10
二、外部挫折与内部挫折11
第二节 “无意识”概念的普遍化——梦的解析12
一、梦是睡眠的“监护人”12
二、梦是愿望的满足13
三、梦是两种力量相妥协的结果14
四、梦是无意识愿望的伪装15
五、“释梦”——透过“梦的显意”揭示“梦的隐意”15
六、梦与“精神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15
第三节 人格学说与社会文明学说16
一、人格的构成——“三我”学说16
七、精神世界的结构16
二、文明建基于对本我的压抑——弗洛伊德的社会文明观18
三、宗教与道德的起源19
四、艺术是特殊的“白日梦”21
五、两种力量的冲突22
第三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25
第一节 精神世界的三个层面26
一、意识——“象征性的光明”26
二、个人无意识与情结27
三、集体无意识与原型28
四、原型30
一、个性化过程32
二、划分心理类型的原则与方法32
第二节 个性化与心理类型32
三、八种片面的人格类型33
四、个性化的发展阶段35
五、精神治疗的理念与方法36
中篇 弄清成长的障碍39
第四章 自卑感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39
第一节 心灵世界中的两个新发现40
一、“向上意志”40
二、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原因40
第二节 面对自卑时的个体差异41
一、“生活风格”41
二、自卑感面前的不同选择(对阿德勒学说的梳理和发挥)42
第五章 文化环境与焦虑——霍妮的焦虑心理学46
一、文化困境引发焦虑47
第一节 文化的困境与心中的焦虑47
二、父母的不当教育导致儿童的“基本焦虑”48
三、焦虑的四种类型49
第二节 基本焦虑导致人格扭曲49
一、因焦虑而产生的神经症需要49
二、神经症人格51
三、“自我”的分裂52
第三节 扶正自我53
一、对人性的乐观态度53
二、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53
三、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我54
第六章 寻回失却的自我——罗洛·梅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57
下篇 走向人生新旅程57
第一节 丢失自我的现代人——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58
一、两个“返回”58
二、人所面对的“三个世界”58
三、对支撑现代社会“两大基本信念”的质疑59
第二节 自我意识是做人之本60
一、自我意识是自身存在意义的体验60
二、自我意识与自由61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成长61
一、自我意识在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中成长61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62
三、自我意识在焦虑中成长63
第四节 爱与意志64
四、成长中的勇气64
一、爱的两极性65
二、爱与意志的互阻与互补66
三、关切是爱欲的必要源泉67
四、爱的个性化特征67
五、爱对意识深化的各个层面——爱对人格完善的积极意义67
第七章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69
第一节 寻求“嫁接”的桥梁——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学说的比较70
一、生活中的“疑问”70
二、两种学说的共同点71
三、对病态社会的不同剖析71
四、对人类前景的不同认识72
五、两种学说的互补73
第二节 人的需要与情感74
一、人是一个矛盾存在物74
二、人的需要75
三、人的情感78
四、爱79
第三节 社会性格理论83
一、性格与社会性格83
二、社会性格是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83
三、社会性格类型84
四、两种生存方式88
参考文献90
附录——来自同学的声音92
后记97
热门推荐
- 280872.html
- 229544.html
- 1750033.html
- 3255858.html
- 1603715.html
- 9393.html
- 1859170.html
- 1495143.html
- 764220.html
- 18315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45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8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9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5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3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5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6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6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