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管理方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管理方法
  • 《管理方法》编写组,甘华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ISBN:750781849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7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管理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管理基础导论3

第一章 为什么要管理3

第二章 管理的本质和内涵5

第一节 管理的定义5

一、管理的定义6

二、管理的特性7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10

一、法约尔对管理职能的定义10

二、管理七职能论10

三、公共管理的一般职能11

四、公共管理的特殊职能14

第三节 管理的目标和手段15

一、管理的目标16

二、管理的基本手段17

第三章 管理环境19

第一节 环境的类型19

第二节 环境因素20

一、公共管理内部环境20

二、公共管理外部环境22

第三节 通过范式转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27

第四节 管理与环境27

第四章 对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的需要29

第一节 提高效率29

第三节 改进研究30

第二节 方便培训30

第四节 实现社会目标31

第五章 随机制宜的管理32

第六章 管理工作需要系统方法35

第一节 系统是什么35

第二节 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36

第三节 社会系统是人为的系统37

第四节 管理与社会系统38

第五节 把管理看作是一个系统时的误解39

第六节 系统管理方法的价值40

第七章 管理的系统方法41

第一节 投入和要求41

第二节 管理的转换过程42

第三节 信息沟通系统43

第四节 输出43

第五节 外界的可变因素44

第六节 恢复系统的活力44

第八章 案例45

第三篇 计划53

第九章 计划的性质和含义53

第一节 以决策为中心的计划概念53

一、计划和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53

二、决策的特点——风险性:在计划过程中的预测上55

三、决策的特点——复杂性:在计划过程中模型的建立上57

四、决策的特点——集体性:在计划过程中对争执的处理和统一性的构成上59

第二节 计划的动因60

第三节 计划的种类61

一、宗旨62

二、目标63

三、原则63

四、战略65

五、政策66

六、规则67

七、程序68

八、规划68

九、预算69

第四节 计划的重要性70

一、防止不肯定性和情况变化70

四、利于控制71

二、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71

三、达到运作上的经济合理71

第五节 计划作为管理手段72

一、计划过程的局部任务和阶段性72

二、制定计划和信息75

三、计划制定的基本假设77

第六节 案例79

第十章 计划的协调85

第一节 各个不同部门计划的协调85

一、对瓶颈和协同的考虑85

二、渐进计划和联立计划86

一、对形势的适应能力87

第二节 各个不同时期计划的协调87

二、适应节奏与滚动计划89

三、固定计划和弹性计划90

第三节 各个不同层次计划的协调94

一、自上而下计划94

二、自下而上计划95

三、交叉计划96

第十一章 建立共同愿景97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的共同愿景97

第二节 建立共同愿景99

一、建立共同愿景的关键要素100

二、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和步骤103

三、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和途径105

第十二章 目标管理110

第一节 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原理110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110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113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115

四、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19

第二节 目标的制定管理与成果评价120

一、目标的制定120

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管理124

三、目标成果的评价126

一、更好地进行管理129

第三节 目标管理的好处129

三、诱发人们承担责任130

四、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130

二、明确组织机构130

第四节 目标管理的弱点131

一、没有讲清它的基本原理131

二、没有把指导方针告诉拟定目标的各级领导131

三、目标不易确定132

四、目标趋向于短期132

五、不灵活的危险132

七、确定随意武断的目标133

八、没有坚持可考核性133

六、没有形成一个目标网络133

九、过分强调数量目标134

十、运用不合适的标准134

第五节 目标管理的经验135

第六节 案例135

第十三章 确定前提条件142

第一节 提出前提条件:计划的环境143

第二节 前提条件的种类144

一、外部的和内部的前提条件144

二、定量的和定性的前提条件144

三、可控性的程度145

第三节 环境预测:确定前提条件的关键145

一、预测的涵义146

二、预测的种类147

三、预测工作的意义148

四、预测与决策的关系149

五、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150

六、预测方法151

第四节 有效地确定前提条件156

一、选定前提条件156

二、为应变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前提条件156

三、保证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156

四、把前提条件的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157

三、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处理158

二、搜集资料158

一、明确预测目标158

第五节 预测的步骤:如何确定前提条件158

四、作出预测159

第十四章 决策160

第一节 决策是计划工作的关键步骤160

一、合理性与决策161

二、在管理工作中很难达到完全合理161

三、决策过程总概述162

第二节 拟定抉择方案163

第三节 限定因素原理164

第四节 评价的基本过程165

一、定量和定性因素165

三、评价抉择方案:费用效果分析166

二、评价抉择方案:可行性分析166

四、动态条件下的计划工作168

第五节 选取抉择方案的依据169

一、经验169

二、实验170

三、研究和分析170

第六节 运筹学和计划工作171

一、概念171

二、本质特点172

三、程序174

四、运筹学和模拟177

五、专门方法177

七、局限性179

六、其他方法179

第七节 不确定情况下决策的新方法180

一、风险分析181

二、决策树182

三、优选理论183

四、渐进决策184

第八节 评定决策的重要性186

一、决策重要性的评价186

二、决策的原则187

第九节 决策工作中的政治188

第十节 系统方法和决策189

第十五章 战略和政策191

第一节 战略和政策的来源192

一、上级制定的192

二、下级请示的192

三、暗示的193

四、来自外界的194

第二节 战略和政策的特别重要性194

一、战略和政策为各种计划提供了框架195

二、需要有执行计划:战术195

三、战略和政策影响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195

四、战略和政策影响组织的运行195

一、重要的战略和政策196

第三节 战略和政策的基本类型196

二、派生的或辅助的战略和政策197

三、次要的战略和政策197

四、混合的战略和政策197

五、随机制宜的战略197

六、战略和政策的其他分类198

七、战略和政策在实践中是不同的198

第四节 拟定有效战略的几点要求199

一、组织的自我评价199

二、估价未来的环境199

三、确保计划工作的组织结构199

五、需要有应变战略200

六、识别组织的优势和劣势200

四、确保战略的一致性200

第五节 有效地实施战略201

一、把战略传达给所有从事决策工作的主管人员201

二、必须拟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并传达下去202

三、确保行动计划反映重大目标和战略并对其作出贡献202

四、要定期检查战略202

五、要考虑拟定应变战略和计划203

六、使组织结构符合计划工作的要求203

七、不断地指导计划和战略的实施204

八、创造一种推动计划工作的组织气氛204

一、对计划工作的拖延推迟205

第一节 为什么人们在计划工作中会发生失误205

第十六章 使计划工作富有成效205

二、混淆了计划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本身206

三、不能拟定和实施妥善的战略206

四、缺乏有意义的目标206

五、低估计划工作前提条件的重要性的倾向206

六、看不清有多少种计划206

七、看不到计划工作是一个理性的过程207

八、过分依赖经验207

九、不能运用限定因素的原则207

十、缺乏最高主管人员的支持207

十一、缺乏明确的授权207

第二节 计划工作的限制条件208

十三、抵制变革208

十二、缺少足够的控制技术和信息资料208

一、难以精确地拟定前提条件209

二、急剧变革的问题210

三、内部环境的难变性210

四、外界强加的难变性211

五、时间和费用211

第三节 建立适宜计划工作的气氛212

一、计划工作不能无拘无束212

二、计划工作应该从最高主管部门开始212

三、必须把计划工作组织起来213

五、目标、前提条件、战略和政策之间必须得到沟通214

四、计划工作必须清晰明确214

六、职工参与计划工作的重要性215

七、长期计划必须与短期计划相结合216

八、计划工作必须了解和接受变革216

第四节 创造性217

一、什么是创造性217

二、创造性的需求217

三、提高创造力的方法218

四、创造性的主管人员219

第十七章 计划的主要原则小结220

一、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性质220

二、计划结构220

三、计划制定的过程221

第十八章 案例223

第三篇 控制251

第十九章 控制系统与控制过程251

第一节 控制与控制的重要性252

一、什么是控制252

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253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254

一、控制要有计划255

二、控制要有组织机构255

第三节 控制的基本过程256

一、建立标准256

三、纠正偏差257

二、评定成绩257

第四节 控制论意义上的控制工作258

第五节 反馈控制259

一、反馈控制的定义和原理260

二、反馈控制的应用260

三、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260

四、反馈控制存在的缺陷261

第六节 实时信息与实时控制261

第七节 前馈控制263

一、需要有面向未来的控制263

二、未来导向的控制方法264

三、工艺管理的前馈控制264

四、人体的前馈控制264

五、前馈系统与反馈系统265

第八节 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266

六、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266

一、控制应当与具体的计划和职位相适应267

二、控制系统应按每一个管理者的情况和他们的个性制定267

三、控制应强调关键的例外情况268

四、控制应当是客观的269

五、控制应当是灵活的269

六、控制系统应当适应组织环境270

七、控制应当是经济的270

八、控制应能提出纠正措施270

第九节 关键的控制点和标准271

三、效益标准272

四、计划标准272

一、实物标准272

二、费用标准272

五、无形标准273

六、可考核的目标标准273

第二十章 控制技术274

第一节 模型的构成274

一、模型的建立274

二、模型的控制277

三、模型的可应用性279

第二节 信息处理的方法281

一、分析方法281

二、预测方法286

三、意念寻找方法290

四、评价方法292

五、估计或计量方法294

第三节 信息处理的手段296

一、可运用的手段296

二、在电子计算机辅助下的控制297

第四节 政策意愿形成的技术298

一、争执的处理298

二、促进统一性意愿的形成299

三、进行深刻变革(深刻转变)的对策300

二、预算控制的类型302

一、预算控制的概念302

第五节 预算控制302

三、预算控制的重要意义303

四、预算控制的方法304

第二十一章 控制的组织307

第一节 控制任务的分配307

一、控制的任务及任务的承担者307

二、控制的组织单位309

三、计划理论作为在组织上设置一个控制系统的基础312

四、在组织上设置一个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313

第二节 控制的结构组织315

一、中央计划部门的设想315

二、控制组织的设想316

三、项目组织的设想317

第三节 控制的过程组织319

一、在控制过程中对工作的确定319

二、控制过程“逻辑性”和时间性设置的可能性321

第二十二章 直接控制:确保有效的管理323

第一节 间接控制323

一、产生负偏差的原因324

二、可疑的假设325

第二节 直接控制的原理327

一、直接控制原理的假设327

二、优点328

第三节 管理审计329

一、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330

二、管理审计与组织自我审计330

三、管理审计方法331

四、管理审计与会计公司332

五、合格的管理审计332

第四节 对主管人员具有挑战性的任务333

一、管理与现实334

二、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334

三、管理的过时336

第五节 培养更有能力的主管人员337

一、乐于学习337

二、加速管理学的发展337

四、对管理工作的衡量与奖励338

三、革新计划的重要性338

五、对信息进行加工339

六、对管理进行研究和发展的必要性339

第六节 需要有才能的领导者340

第二十三章 控制的主要原则小结342

一、控制的目的和性质342

二、控制结构343

三、控制的过程344

第二十四章 案例347

第四篇 决策361

引言361

一、人类活动361

二、事理学362

三、使用活动364

第一分篇 决策(一):独立决策367

导语367

第二十五章 信息充足的独立决策368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368

一、决策准则368

二、决策方法368

第二节 案例383

第二十六章 信息不充足的独立决策398

第一节 决策原则398

第二节 案例398

导语408

第二分篇 决策(二):互动决策408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09

一、决策准则409

第二十七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一):对抗409

二、决策方法410

第二节 案例414

第二十八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二):补偿421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21

一、决策准则421

二、决策方法421

第二节 案例427

一、决策准则443

二、决策方法443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43

第二十九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三):非补偿443

第二节 案例447

第三十章 信息充足的互动决策(四):非合作459

第一节 决策准则和方法459

一、决策准则459

二、决策方法460

第二节 案例463

第三十一章 信息不充足的互动决策:决策原则468

一、综合原则468

二、类型原则468

参考文献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