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煤矿生产系统分析【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煤矿生产系统分析
  • 刘吉昌,萧桂兰等译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 ISBN:15370·41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煤矿生产系统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图5—1 快速回零时间研究表格一顶板锚杆安装机操作实例1

图4—18 煤钻机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4—19 长壁滚筒式采煤机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4—20 长壁工作面输送机与转载机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4—21 关键路线的开采例子1

图4—22 在开采盘区1时8个煤段和一次电源移动的顺序1

图4—23 在五条巷道的平面图中截割顺序的例子1

图4—24 普通采煤法五个生产过程的关键路线网络1

图4—25 四个作业点的关键路线网络1

图4—26 连续采煤机/锚杆安装机的关键路线网络1

图4—17 卸载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5—2 运输系统时间研究时观察员位置1

图5—3 生产系统时间研究例子—装载机/采煤机研究表格1

图5—4 转车点时间研究表格例子1

图5—5 卸载时间研究表格例子1

图5—6 连续开采研究的通道分配示例1

图5—7 条带图输出的例子1

图5—8 带式录音机时间研究的编码表示例1

图5—9 数据处理、检验和校正顺序1

图5—10 机器—工作班—事件报告的例子1

图5—11 COAL 3的工作流程1

图5—12 煤3梭车报告的例子1

图4—6 用于绳斗电铲大修的计划评审技术网络的一部分1

图3—12 采用环形路线的自动装卸运输系统1

图3—13 长壁开采系统1

图3—14 工作面长度与设备费用之间的关系曲线1

图3—15 长壁开采7.5英尺厚的煤层1

图4—1 串联结构的网络1

图4—2 基本的计划评审技术模型1

图4—3 可能的持续时间的频率分布1

图4—4 连续频率分布1

图4—5 计划评审技术网络的例子1

图4—16 顶板锚杆安装机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4—7 关健路线法网线1

图4—8 费用比较线1

图4—9 活动时间曲线1

图4—10 十天的时间表1

图4—11 工程费用一时间曲线1

图4—12 截煤机工艺流程图1

图4—13 连续采煤机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4—14 装载机网络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4—15 截煤机流程图和延误编号1

图3—11 不合理的自动装卸运输系统1

图7—19 延误总结比较—实例研究1

图7—11 样本原始资料—延误说明1

图7—12(一) 矿井基础资料分析的单元1

图7—1 2(二) 系统单元对问题的影响曲线1

图7—13 产量对各种操作因素敏感性分析示例1

图7—14 悬臂—顶板锚杆安装机的晶格模型示例1

图7—15 两个矿井工作面特性比较—实例研究1

图7—16 矿井1—47个班产量频率—实例研究1

图7—17 矿井2~87个班产量频率—实例研究1

图7—18 操作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实例研究1

图7—10 条块图对职能工作之间关系进行比较的例子1

图7—20 机器作业点时间对比—实例研究1

图7—21 同时事件显示—实例研究1

图8—1 应用模型预测的和观测产量的比较图1

图8—2 采用普通采煤法矿井的延误之间的平均产量和吨煤平均停工时间1

图8—3 五个长壁工作面的吨煤平均停工时间与产量的关系1

图8—4 机器活动的工作时间分布图1

图8—5 普通的五个生产步骤开采过程的关键路线网络1

图8—6 普通采煤法活动顺序1

图8—7 改进后的普通采煤法活动顺序1

图8—8 在关键路线上的时间百分率—改进后的普通采煤法系统1

图5—13 煤3总结报告的例子1

图6—8 产量追踪曲线1

图5—14 煤5输出报告的例子1

图6—1 工作面6的生产频率分布直方图1

图6—2单个骰子的频率分布直方图1

图6—3 两个骰子的频率分布直方图1

图6—4 频率分布类型1

图6—5(一) 工作面3和8的产量频率1

图6—5(二) 工作面3和8的产量频率(续)1

图6—6 梭式矿车产量概率曲线图1

图6—7 生产时间的样本秩直方图1

图7—9(二) 研究当月的平均值1

图7—1 煤矿系统输入和输出一览图1

图7—2 计划表和重大事件示例1

图7—3 资源利用计划1

图7—4 装载机网络图1

图7—5 基本的装载机代码1

图7—6 空白工作面图1

图7—7 连续采煤机工作面班总结报告1

图7—8 关于机械、运输和操作延误报告的例子1

图7—9(一) 运用圆形图的生产率一览1

目 录1

图1—7 随着煤炭生产的扩大预计的能源短缺1

笫一节 引言1

图3—10 普通工作面同时发生事件研究的例子1

图 目1

图1—1 1940~1975年采煤生产率的比较1

图1—2 各种采煤方法在煤炭生产中的比例1

图1—3 地下采煤的生产能力1

图1—4 预计的能源短缺和过渡时期1

图1—5 目前生产水平的综合能源1

图1—6 煤炭利用的增加对能源短缺的影响1

第一章 工业管理学的发展前景1

图3—5 矿井3中的截割循环1

图2—1 时间间隔法分级的例子1

图3—9 应用预测方法(到1985年)得到的地下煤产量1

图3—7 设计不合理的运输系统1

图3—6 矿井4和5的截割循环1

图3—8 修改后的运输系统设计1

图3—4 矿井2中的截割循环1

图3—3 矿井1中的截割循环1

图3—2 目前连续采煤机的生产能力1

图3—1 已用于煤矿的连续采煤机的数量1

第二节 能源不足与煤炭生产力2

第三节 朝着最终能源的过渡4

第四节 煤矿的管理6

第五节 工业管理学对管理的贡献7

笫六节 工业管理工程师的素质10

第二章 工时测定13

第一节 引言13

第二节 术语和目的14

第三节 实际的精度15

第四节 工时测定的基本技术17

第五节 工程性标准的技术18

第六节 非工程性标准的技术23

第三章 设备操作34

第一节 引言34

第二节 连续采煤法34

第三节 连续采煤设备36

第四节 普通采煤法41

第五节 普通采煤法的设备43

第六节 长壁开采46

第七节 长壁工作面设备49

第四章 网络技术52

第一节 引言52

笫二节 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线法的网络52

第三节 应用网络技术收集地下资料69

第四节 应用网络技术分析矿井生产69

第二节 秒表时间研究75

第一节 引言75

第五章 资料收集技术75

第三节 图表记录器78

第四节 使用网络、带式录音机以及数字表的时间研究80

第五节 计算机处理81

第二节 统计系统88

第一节 引言88

第六章 统计分析88

第三节 信息的显示和分析89

第四节 统计评价95

第五节 总结98

第七章 有效的研究计划99

第一节 引言99

第二节 问题99

第三节 目标的确定100

第四节 工程计划的研究101

第五节 数据收集103

第六节 数据来源106

第七节 数据还原108

第八节 数据分析111

第九节 性能比较测度117

第十节 同一公司两个煤矿的比较分析实例121

第二节 分析的生产模型130

第一节 引言130

第八章 数学模型130

第三节 模拟延误的影响136

第四节 关键路线生产模拟140

第五节 模拟模型的建立145

第六节 外部运输的延误模型151

第九章 成本管理157

第一节 引言157

第二节 产品定价158

第三节 计划158

第四节 生产分析161

第五节 主要设备的论证164

第六节 投资决策的电子计算机模拟167

附 录 系统工程名词注释1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