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概要【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学概要
  •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14048·2485
  • 出版时间:1961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上篇4

第一章 阴阳五行4

一、阴阳4

(一)阴阳的相对性4

(二)阴阳的互根关系5

(三)阴阳的治长转变与协调6

二、五行7

(一)五行的归类法则7

(二)五行生克规律及其变化8

三、阴阳和五行的关系10

第二章 人与自然11

一、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12

二、地域风土对人体的影响13

三、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机能14

第三章 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5

一、五脏功能16

二、六腑功能20

三、脏腑的相互关系23

第四章 营、卫、气、血与津液25

一、营和卫25

二、气和血26

三、津液28

四、营、卫、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29

第五章 经络30

一、经络的含义与内容30

二、经脉的命名与分布33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35

四、经脉的循行与病侯37

(一)手太阴肺经脉37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37

(三)足阳明胃绝脉37

(六)手太阳小肠经脉40

(四)足太阴脾经脉40

(五)手少阴心经脉40

(七)足太阳膀胱经脉45

(八)足少阴肾经脉45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脉45

(十)手少阳三焦经脉49

(十一)足少阳胆经脉49

(十二)足厥阴肝经脉49

(十七)阴?脉53

(十六)带脉53

(十四)任脉53

(十三)督脉53

(十五)冲脉53

(十八)阳?脉59

(十儿)阴维脉59

(二十)阳维脉59

中篇60

第一章 病因60

一、六淫60

二、疫气62

四、饮食不节和起居失常63

三、七情63

五、中毒64

六、寄生虫65

七、创伤及虫兽伤65

第二章 辨证66

一、辨证纲领67

(一)八纲67

(二)八纲的相互关系69

二、外感病的辨证法则70

(一)六经分证法70

(二)三焦分证法72

(三)卫、气、营、血分证法73

三、内伤杂病的辨证法则——脏腑分证法74

(一)心病的一般证候74

(二)肺病的一般证候74

(三)脾病的一般证候75

(四)肝病的一般证候75

(五)肾病的一般证候76

(六)胆病的一股证候76

(八)小肠病的一股证候77

(九)大肠病的一般证候77

(七)胃病的一般证候77

(十)膀胱病的一般证候78

第三章 四诊78

一、望诊78

(一)整体望诊78

(二)局部望诊79

二、闻诊82

(一)听音声82

(二)嗅气味83

(三)现有症状84

(二)发病经过84

(一)一般问诊84

三、问诊84

(四)既往病史86

(五)家属健康状况86

四、切诊86

(一)脉诊86

(二)触诊88

第四章 药物的运用90

一、药物的性能90

三、药物的配伍92

二、药物的归经92

四、药物的炮制93

五、药物的剂型94

六、药物的服用法95

七、常用药物96

(一)解表药97

(二)涌吐药98

(三)泻下药99

(四)渗湿逐水药100

(五)祛风湿药101

(六)祛寒药102

(七)清热药103

(八)祛暑药104

(九)治咳化痰药105

(十)理气药107

(十一)理血药108

(十二)补养药110

(十三)芳香开窍药112

(十四)安神镇惊药113

(十五)固涩药114

(十六)消导药115

(十七)驱虫药116

(十八)外用药117

第五章 治疗和方剂118

一、治疗方面118

二、方剂方面119

三、治疗方法与方剂的运用120

(一)解表法120

(二)催吐法121

(三)泻下法121

(四)和解法122

(五)消导法123

(七)理血法124

(六)理气法124

(八)渗利法125

(九)清热法126

(十)温运法127

(十一)镇静法128

(十二)芳香开窍法128

(十三)补益法129

(十四)固涩法131

(十五)驱虫法132

第六章 预防与护理134

(二)适应四时气候135

一、预防135

(一)保养精神135

(三)注意饮食起居136

(四)体格锻炼136

(五)防止传染137

(六)妇婴卫生137

二、护理138

(一)精神方面138

(二)气候方面139

(三)饮食方面140

(五)给药141

(四)起居方面141

下篇143

第一章 内科143

感冒143

春温(附:风温)144

暑温146

湿温147

秋燥148

冬温149

疟疾149

痢疾150

泄泻151

肺痨152

吐血、咳血153

哮喘154

水肿155

黄疸156

胃癌157

呕吐158

眩晕159

失眠160

钩虫病161

一、外科诊断的特点162

第二章 外科162

二、外科治疗的特点165

三、常见疾病167

痈167

疽167

疖167

丹毒168

瘰?168

流注168

疔168

痔169

肛?169

?170

烫、烧伤171

第三章 妇科172

一、妇女生理特点172

二、妇女病理特点172

三、妇科诊断特点173

四、妇科治疗特点175

月经不调176

五、常见疾病176

痛经178

经闭179

崩漏179

带下180

妊娠恶阻181

子肿182

胎动不安、堕胎、小产183

子癇184

产后腹痛184

第四章 儿科185

产后恶露不绝185

一、儿科诊断特点186

二、儿科治法特点188

三、常见疾病188

麻疹188

白喉190

惊风190

疳积192

百日咳192

小儿腹泻193

小儿吐乳193

积滞194

蛔虫病195

第五章 针灸疗法196

一、经络196

二、腧穴196

(一)腧穴的分类196

(二)腧穴的作用197

(三)取穴方法197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199

3.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201

2.手阳明穴阳经常用腧穴201

4.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203

5.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203

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205

7.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205

8.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209

9.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腧穴209

10.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212

11.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212

13.督脉经常用腧穴214

12.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214

14.任脉经常用腧穴218

15.常用经外奇穴218

三、针术219

(一)针术的意义219

(二)现代常用的针219

(三)如何练习扎针220

(四)体位220

(五)消毒220

(六)针剌的程序和角度220

(八)押手法223

(七)针刺的浅深223

(九)常用扎针手法224

(十)行针候气225

(十一)留针与出针225

(十二)异常现象的处理225

四、灸术226

(一)灸术的意义226

(二)灸治的材料226

(三)灸术的种类与运用227

(四)施灸程序与标准228

附:火罐气229

(五)施灸注意事项229

五、治疗230

(一)治疗原则230

(二)经穴主治纲要231

(三)处方规律232

(四)常见疾病的治疗232

1.中风232

2.感冒233

3.呕吐233

6.腹痛234

7.胃痛234

5.疟疾234

4.泄泻234

8.头痛235

9.腰痛235

10.失眠235

11.尿闭235

12.遗尿236

12.痹症236

14.癫狂癎236

17.疳疾237

15.急惊风237

16.慢惊风237

18.痛经238

19.子宫下坠238

20.破伤风238

21.捩伤239

22.落枕239

23.耳鸣、耳聋239

附:耳针疗法240

26.牙痛240

25.喉蛾240

24.聋哑240

附:面针疗法244

第六章 气功疗法248

一、气功疗法的原理248

二、气功疗法的种类和法式249

三、练功时间的规定和顺序255

四、适应症和禁忌症256

五、治疗时的注意事项256

第七章 按摩疗法257

一、基本手法257

1.推法258

(一)按摩成人的手法258

2.拿法259

3.按法259

4.摩法259

5.?法259

(二)按摩小儿的手法260

2.摩法260

1.按法260

8.拍法260

7.搓法260

6.捏法260

3.推法261

4.运法261

5.揉法261

6.掐法261

7.搓法261

8.摇法261

2.推印堂法262

1.推坎宫法262

2.全身按摩262

(二)小儿的按摩操作法及主治作用262

(一)成人的按摩部位及主治作用262

二、部位分类、操作及主治作用262

1.局部按摩262

3.运太阳法263

4.分阴阳法264

5.运八卦法264

6.推三关法265

7.退六腑法265

8.虎口三关法266

9.摇斗肘法266

10.推五经经纹法266

13.运水入土法268

11.飞经走气268

12.清天河水法268

14.推、揉腹阴阳法269

15.揉龟尾法270

16.揉摩丹田法270

17.按神阙法271

18.摇两足法271

19.推承山法272

20.掐委中法272

21.掐昆仑法272

附方273

热门推荐